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農技推廣總站為農民搭建『科技致富橋』
2012-03-14 10:04:00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劉洵 孫立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佳木斯3月14日訊 迎著初春和煦的陽光,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專家們在一號文件精神的鼓舞下,邁向農戶家傳授科學種田的腳步更勤了。手捧著一號文件讀本,該站站長史佔忠信心十足地說。“今年通過科技創新,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稻大棚旱育秧綜合高產栽培等22項農業技術項目,計劃面積2000萬畝次,預計增產糧食5億公斤以上。”

  “作物栽培‘粗放與精准’,是我市糧食產量提高的主要矛盾。以水稻生產為例,水稻生產機械化、育苗設施有了巨大變化,化肥農藥投入空前,農藥補貼逐年增加,可是產量水平長期在500公斤左右徘徊。大部分水稻種植戶只掌握了大概技術,高產栽培技術細節還不到位,是產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春節後,該總站栽培專家薛文全在聯系點新民村的講課,令這裡的種田“老把式”們睜大了吃驚的眼睛。

  去年9月份至今,像薛文全這樣面對面傳授先進的農業技術培訓班,全市已經舉辦了2800餘次,有29萬農民從科技人員這裡學到了科學種地的本領。通過和技師學院聯手,培養農民學歷教育村村農民大學生1.8萬人。通過各種途徑發放資料18萬份。利用組織部門網絡視頻為近10萬農民提供服務。去年,新民水稻育苗示范區,全部實現了育苗標准化,高床、稀播技術到位率達到100%,壯苗率達到95%。許多掌握了一技之長的農民們感慨地說:“農技推廣人員,就是我們致富的‘搖錢樹’。”

  為了有效的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裡”,技術轉化“最後一道坎”的瓶頸問題,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近年來,該站采用“首席專家--技術指導員--示范戶--輻射戶”運作模式,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使主導良種和主推技術盡快落戶農民家,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去年,他們推廣的108.5萬畝玉米密植通透高產栽培技術,平均畝產達657公斤,畝增產76.2公斤,為農民增收1.1億元。

  為了讓土地做到“優生優育”,該站近年來協助省土肥站指導全市制定好作物平衡施肥配方方案,並加強技術指導,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提檔昇級。今年,在與配套良種良法大面積示范推廣,與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和示范戶聯手推進,與引進肥料企業搞好技物服務,與糧食創高產相結合的“四結合”基礎上,全市計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00萬畝,應用配方肥3.5萬噸,避免浪費和污染。

  “去年9月份至今,我站所有的專家基本沒有休息過,不是到現場搞培訓,就是深入大棚溫室手把手傳授農業新技術,或者幫助農戶分析市場行情,搞好結構調整。結合今年旱情,專家們已經確定了科技抗旱的方案,指導農戶抗旱保豐收。”史佔忠嘮起科技嗑來一臉燦爛。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