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16日訊 黃海波,原是農墾寶泉嶺分局新華農場35隊的一名普通農牧工人,他通過我省『村村大學生計劃』成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畜禽飼養與疾病防治專業的大學生。『咱農民也能上大學了!』帶著這份驚喜,黃海波邊勞動邊學習,從此他的人生路越走越寬,如今他創辦了自己的畜牧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獸用注射針頭接換器』被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全國推廣使用。
強省必先強教,興業必先興教。近年來,我省優先發展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全民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五年來,全省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職業教育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農村教育得到加強,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為龍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人纔保證。
保障基層教育
『特崗計劃』提昇農村教師素質
『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識到未來的農村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只是「教書匠」。』來自綏化市的基層教師郭玲燕說,『要想成為科研型教師,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並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研究、思考問題,做到主動改進教學方法提昇自我素質。』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教學理念,在去年的期末考試中,郭玲燕所在班級的各科成績及格率均在97%以上,優秀率在50%以上。
要想提高農村青少年素質,最為關鍵的是先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為保證基層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我省近年來實施了農村教師『特崗計劃』,選派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實施縣域優秀教育人纔獎勵計劃,並多次組織開展對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素質和實際教學技能的培訓。
目前,我省97%以上的教師取得了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各級各類教育專任教師水平普遍提高,其中小學教師具有專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81.3%,初中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67.3%,普通高中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95.5%,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達82%,普通高校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學位)的比例達56.3%。
同時,我省已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全部城市低保家庭學生的『兩免一補』,免除了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問題。並實施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全員競聘上崗的用人新機制,深化教師隊伍補充機制改革,規范新任教師的公開招聘制度,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職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規范提高教師津貼補貼,建立『教師工資專戶』,保證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全面實施。
改革辦學體制多元辦學新格局逐步形成
記者從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獲悉,我省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在管理上已衝破民辦高校投資者與管理者合一的『家族化』管理束縛,把投資者的舉辦權與院長的經營管理權分離開來,避免了投資者以其集團的權力機構代替學院的管理或決策機構,乾預學校的內部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完全實現了院長負責制。『十一五』期間,我省穩步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化辦學新格局,民辦教育機構數量由6200所增長到7700所,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此外,我省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已得到落實,『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深入實施,『三級辦學、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漸趨完善,並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各級各類教育助學體系。同時,全面啟動實施教育改革發展重大項目,9個國家教改試點項目和一批省級試點項目同步啟動。
目前,學前教育投入及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試點、高教綜合改革試點等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以對俄為重點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取得新突破,教育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不斷提昇。
培養緊缺人纔形成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合力
2010年,大慶石油學院完成的『大慶油田高含水後期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校勘探開發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據介紹,該校打破原有的院系專業壁壘,在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實行適合於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新措施,學生自主選擇課程,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創造靈感。
『十一五』期間,我省實施了緊缺人纔培養培訓服務計劃、高層次人纔培養支持計劃,培養了一大批各類緊缺人纔和高層次人纔,建設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群體)14個,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21個。全省高校5年累計承擔科研項目近5萬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223項。
同時,組建了裝備制造、煤電化、優勢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新藥制藥和中藥制藥5個工程技術研發平臺,累計投入1.71億元,為企業創造新增產值165億元,並充分發揮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智囊團、思想庫作用,建立了省旅游產業等發展戰略研究中心,開展新農村建設科技服務,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加大技能型人纔培養,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96.7萬人,實用人纔培訓76.1萬人,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52.2萬人,企業在崗職工培訓55.7萬人,推廣實用技術415項,形成舉全省教育之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