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6日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看好並購買“進口水果”的人也更多了。在果蔬批發、零售市場,進口水果一年四季常見。那麼,這些所謂的進口水果,果真是進口貨嗎?記者調查發現,其中不少是國產水果冒充的。
市場:進口水果價高標識十分混亂
記者先是走訪了市區部分超市和水果店,發現攤上擺滿了紅紅綠綠的水果,像“智利李子”、“美國蛇果”等進口水果就有不少。新華街一水果店店主介紹說,現在,進口水果佔了一定比例,有不少消費者購買。
在牡達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很多水果門市前擺著的招牌上,都寫著有進口水果;有些門市的招牌上,甚至寫了近20種進口水果。在一水果門市,大部分位置都被這些“進口水果”佔據著。雖然是批發,但其價格仍不低,像一箱40斤左右的美國蛇果,要500元左右;一小箱(20斤左右)進口櫻桃,要700元。該批發商表示,進口水果的費用高,自然價格就高。
但記者注意到,這些進口水果上,有的貼著全外文的標簽,讓人根本看不懂;有的外包裝上,印有外文或是進口國家的相關圖形;還有些則用塑料包裝袋裝著,袋子外面完全沒有水果產地、名稱的標注。而且,在一些水果店銷售的所謂“進口水果”,其標簽上只有中文標注的水果產地及名稱,像“美國紅提”等。
可當記者對這進口水果的包裝五花八門,甚至袋子上啥標注都沒有提出質疑時,有水果店店主表示,批發時就這樣。
調查:號稱“進口水果”多是空口無憑
在售的進口水果竟有這麼多?調查中,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購買進口水果的市民,他們多表示“不知道”,有的還反問“進口水果還有冒充的?”
就此問題,記者又詢問了部分進口水果經銷商和批發商。有水果經銷商介紹,鑒別進口水果真假,主要看水果上貼的小標簽,即有小標簽的就是進口水果。而批發商則表示,是否是進口水果,主要看其外包裝,一般進口水果的外包裝都帶有外文,且包裝樣式在國內沒有,一看就知道。當記者問,進口水果有無進口證明時,幾位經銷商和批發商都表示“沒有”。
在市區一超市記者看到,在精品水果區,貼有小標簽的水果,標牌上寫著“進口水果”字樣,產地為“美國”。可第二天,當記者再次來到這家超市時,同樣外表的水果,產地則變成了“海南”。而且,我市幾家大型超市的相關負責人還均表示,超市裡沒有進口水果。
對此,有業內人士透露,由於我市進口水果進貨量不大,所以,批發商都是自己聯系商家進貨。我市有售的進口水果大多從哈爾濱、沈陽等地中轉而來。其實,真正的進口水果非常少,大部分都是“中國制造”的。而充當“進口水果”的國產水果,多是從精品中挑選出的,即使是專業人士,有的也很難辨認。
另據透露,進口水果上的小標簽、外包裝等,都可以偽造,一些大城市就有專門銷售這類產品的。而我市作為三線城市,進口水果的需求量相對不大,因此,進入我市的“真品”即使有,也不會有現在這麼大量。
部門:真品標注齊全必備入境證明
牡丹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表示,我市處於內陸,而進口水果多是從南方口岸進貨,不需要該局檢驗,所以,該局沒有進口水果檢驗的相關記錄。
但該局工作人員同時表示,《進口水果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明確指出,所有進口水果標簽,都必須有中、英文對照字樣,外包裝箱上名稱、產地、包裝廠名、聯系電話以及商品代碼等信息,也要用中英文注明。而且,進口水果還應具備國內檢驗檢疫部門出具的相關檢疫證書。在購買進口水果時,消費者有權向商家索看相關檢疫證明。
還有業內人士提醒說,進口水果的真標簽,通常易貼難撕,而假標簽,則多是拼音加英文標注的,還很容易從水果上撕下來。消費者在購買時,不妨一試。其次,進口水果一般包裝工藝精良,水果個頭大小均勻,且包裝精美,保質期相對較長。
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專家馮權則表示,進口水果都應有標識,一般“N”開頭的多是進口的,而字母“C”開頭的,多是國產的。
提醒:營養區別不大國產水果不差
記者同時調查發現,其實,進口水果與國產水果,在營養上區別並不大。但即使同是國產水果,若買的是冒充“進口水果”的,消費者便虧在多花錢上了。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營養學講師呂曉晶介紹說,進口水果和國產水果在營養上基本沒啥區別。而且,進口水果由於運輸和保存的時間相對較長,水果中的營養素還會有所減少。
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專家馮權也表示,雖然個別進口水果的營養會高些,但大部分進口水果和國產水果的營養都差不多。且進口水果很多是轉基因產品,結構不一樣,人體吸收率會降低,因此建議市民,在選購水果時,還是選國產的為好,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安全性也相對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