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片
東北網3月19日訊 3月15日,黑龍江電視臺都市頻道《新聞夜航》特別節目“深度3·15———如此燒烤”,把多家哈爾濱知名燒烤店後廚不為人知的秘密一一揭露。“掛羊頭賣豬肉”、湯料重復使用、後廚衛生差等問題被記者的暗訪一一證實。就在人們期待著相關部門借此機會整肅餐飲行業,燒烤業以此為契機加強自律完成自我救贖之時,各大燒烤店卻依然門庭若市。一位從業8年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行內貓膩還有很多……
1.燒烤店被爆問題多多
3月15日18時,黑龍江電視臺都市頻道《新聞夜航》主持人景昕拿著兩串羊肉串出現在觀眾面前,通過暗訪鏡頭,將燒烤店後廚不為人知的秘密一一揭露。
在六順街的160燒烤,客人吃過的涮毛肚廢棄湯料被回收,用篦子簡單篩除異物後,就再次端上餐桌。毛肚鍋在用洗潔精清除油污後,不用清水衝洗就被裝上湯料、涮品送上餐桌。
在宏偉路的166涮肚,羊肉串由辣到不辣,只是在骯髒的水桶內衝一下然後回爐,用過的竹簽也被簡單清洗後重復使用。
在士翔串燒工房人和街店,玉米和涮毛肚的調料帶著塑料包裝就放在鍋裡煮。
在通江街的紅霞燒烤,涮毛肚的湯料反復利用,客人吃剩下的肉串和掉在地上的肉串都被回爐繼續端上餐桌。
在紅旗大街的金剛山燒烤店,碗筷不消毒,用暖氣裡的水衝洗,贈品咸菜是人穿著鞋用腳踩出來的。羊肉串、牛肉串、鹿肉串是用豬肉、鴨肉加上各種添加劑“制造”出來的。
2.各大燒烤店依然火爆
節目播出後,在百度貼吧、天涯社區、399社區以及新浪微博,數萬條關於哈爾濱“問題燒烤”的帖子、留言被發布。人們惶恐於哈爾濱的燒烤還能不能吃?網友“花恕rita”第一時間發出帖子:“黑龍江3·15新聞夜航報道,哈爾濱金剛山、166、士翔等燒烤名店居然用暖氣水刷餐具,用鴨肉、豬肉摻添加劑冒充牛、羊肉,為打擊不良商家,建議大家不要去吃了,同時號召有良知的法律工作者起訴無德商家。萬餘名網友跟帖、評論、轉發。
金剛山第二天就貼出“停業裝修”告示,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它做出停業整頓、罰款的處罰;其他四家被曝光燒烤店也被各區衛生監督所責令停業整頓。
暗訪此事的記者成了人們心中的英雄,多家媒體表示要采訪當事記者。
3月17日晚,記者走訪了多家知名燒烤店,看到的景象卻與輿論方向截然相反。位於道外區草市街的大全燒烤店幾乎客滿。老食客說,大全的衛生比以前乾淨了,服務員上菜時還帶上了口罩。在道裡區上海街上的小味燒烤,排隊等位的就有十幾桌。18時40分至19時20分,記者走訪了道裡區安寧街士翔串燒工房、安松街田記燒烤、安國街士翔燒烤店、哈藥路正陽河燒烤,幾乎家家客滿。
對於媒體的曝光,絕大多數食客表示不清楚,即使知道的食客,也大多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邢先生一句話道出許多消費者的無奈:“現在是燒烤店被曝光了,沒被曝光的火鍋、炒菜店就沒問題嗎?哪家飯店能保證絕對沒問題?既然都是那麼回事,擔心有什麼用?那麼較真兒,什麼都不能吃了。”
3.業內人士揭背後貓膩
一位乾了8年的燒烤店老板告訴記者,媒體曝光燒烤店貓膩後,他的生意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媒體曝光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秘密,“燒烤的利潤一般情況下零售價是成本的2倍,比如一串羊肉串,成本是6毛,賣一塊二。刨去運營費用,利潤在40%左右。我家的羊肉串一塊二一串,‘金剛山’也是這個價,但個頭比我家大一倍,如果是同樣的原料,它不得賠死?為了吸引顧客,為了降低成本,就用豬肉假冒牛肉,用鴨肉假冒羊肉。客人吃剩的串重復利用,成本就更低了。”
這位老板告訴記者,燒烤店還有很多貓膩兒:“比如說心管,有30元一斤的,還有20元一斤的,便宜的還有17元的,這種用鹼泡過的心管特別‘出數’。真羊肉的等級也很多,最便宜的根本就不是給人吃的,而是來喂貂的。還有雞肉,有人以各種途徑購進雞場的病死雞,趕在管理人員到崗之前拿到早市上去賣,我就看到過,不到半個小時就被搶光了。”
集體麻木慣出“黑心燒烤”
作為同行,我們要向揭開燒烤店貓膩兒的記者致敬!他頂著巨大的壓力,冒著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將真相公諸於眾。揭開的真相觸目驚心,暴露的問題亟待解決,可產生的效果讓人替那位記者不值。
這次的曝光本該引起消費者的強烈抗議,可出於對餐飲行業的普遍不信任,人們心照不宣地坐在燒烤店裡推杯換盞、盡享饕餮。反正到哪吃都不能保證絕對衛生,那又何苦為難自己?
這次的曝光本該引發燒烤業的行業自省,可食客們的熱捧和監管部門的鞭長莫及,讓經營者們心照不宣地繼續我行我素。反正檢查也就是那麼回事,那又何苦為難自己?
我們能怪消費者麻木嗎?太多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人們自覺把要求降到最低,“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就行”。如此的不以為然,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無奈;這般心照不宣,是對餐飲企業的不信任,更是對相關部門管理能力的不信任。可以說,正是消費者和監管者的集體麻木慣壞了“黑心燒烤”。
這次的事件,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集體反思———是不是我們太縱容這些掌管我們“入口關”的餐飲企業了?在食品安全問題面前,沒有局外人,沒有僥幸者,人人都應該做監督者。
這次的事件,燒烤業應該反思———消費者的信任還能透支多久?非要等到輪到自己頭上,纔無奈地“停業裝修”嗎?此次事件,對燒烤業而言,是危機,但更是自贖的時機。
更應反思的是監管部門———誰家出問題查誰,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監管方式有何意義?燒烤行業由亂而治,監管部門應從此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