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0日訊 “生豬收購價已降到每斤7元。”進入2月,生豬價格一路下跌,每斤7元的價格已跌破生豬養殖的盈虧平衡點。按照以往所謂的“豬周期”,持續在高位運行一年多的生豬收購價格,已步入下行通道。生豬價格下降,養殖戶收入減少。同樣按照以往經驗,養豬農戶此時最為焦慮,但記者在養豬大縣巴彥采訪時發現,養豬業似乎沒受任何影響,“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散戶抱團產生規模效益
記者來到養豬專業村巴彥縣興隆鎮慶隆村。家家房前屋後空閑著的豬圈,曾是這個專業村的印跡。而位於東側的專業養殖小區,則是專業村更“專業”的寫照。
養殖大戶王曉波兩年前搬進這個小區,去年出欄生豬500多頭,純收入30多萬元。王曉波說,過去慶隆村家家都養豬,養豬量也不過三五千頭。現在,村裡三分之二的人都不養豬了,但生豬養殖量卻達到上萬頭。
兩年前,王曉波還是養豬“小散戶”,每到生豬出欄時,她都“心跳頭痛”,怕賣豬“踩不上點兒”。遇上好年頭兒,她能掙個萬八千的。年頭不好,則賠得一塌糊涂。3年前,王曉波等散戶紛紛參加了合作社,怎麼養怎麼賣基本由合作社定奪,王曉波安心地擴大了規模,生豬飼養量翻番增長。在生豬價格急速下降的時候,王曉波依然沈穩地補欄。
“以前生豬價格要是掉到平衡點,養殖戶基本無利可圖。而現在,巴彥養豬戶每頭生豬依然能掙100多元。這些利潤都是從生豬養殖合作社‘掙來的’。”巴彥縣畜牧局負責人認為,巴彥縣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要比市場低很多。
過去,巴彥縣農民都屬於生豬飼養的“個體戶”,“小規模、大群體”的特征十分鮮明。規模小、費用高,投入產出比低,抗風險能力弱。
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從2007年開始,巴彥縣致力於農民養豬合作社建設。到去年底,養豬農戶由6萬多戶減少到1.8萬戶,而生豬飼養卻從200多萬頭增加到320萬頭。5年間,養殖戶數減少了三分之二,生豬飼養量卻增加了60%,戶均收入也從當年四五千元增加到10多萬元。
該負責人說,合作社“五統一”飼養模式,使飼料、防疫、用工等成本大幅降低,每頭豬每天可節約各項費用五六角錢。這就是盈虧平衡點上的利潤之源。
“清水涮豬肉”,“涮”出巴彥品牌豬
2011年哈爾濱農業博覽交易會上,巴彥縣“大學生豬倌”董彥龍的“清水涮豬肉”出了不少風頭。300多斤豬肉,半天時間就被客商們涮光了。與牛、羊肉不同,健康的豬肉雖無異味,但喂食添加劑較多的豬肉都會有異味。所以,一般的豬肉是不適宜“清水涮著吃的”。出盡風頭的“清水涮豬肉”,後來成為巴彥招牌,甚至成為招商引資洽談會上的必備“名菜”。
作為全省生豬養殖第一縣,怎樣規避“豬周期”帶來的風險,是一道必答題。應對“豬周期”,沒有規模優勢不行,但僅依靠規模卻不足以抵御風險。
巴彥縣把打造生豬品牌,列為主攻目標。2010年,巴彥豐源養豬專業合作社和巴彥龍海養殖合作社,分別立項“綠色標准豬”飼養,嚴格把頗具權威性的國際譜尼測試中心的“譜尼檢測”指標定為生豬養殖標准。
記者在豐源養豬合作社看到,“綠色標准豬”豬捨帶有空調,溫度常年維持在20℃上下。豬捨底部鋪設木板,生豬吃住在床上,不會著涼上火。豐源合作社李志超說,生豬都在這樣的環境中飼養,如果防疫到位,基本不會得病,基本不用藥。不用藥或少用藥,藥物殘留自然會大大降低。按照譜尼標准,最難達到的就是“藥殘”指標。而飼料這一塊,問題相對好辦,只要控制住“合成”激素,基本就可以實現綠色喂養。
2010年,巴彥兩大生豬養殖合作社,相繼通過“譜尼檢測”,“綠色標准豬”32項指標全部達標。綠色生豬全部被訂單收購,生豬每斤價格高出普通生豬1元多錢,一頭增收200多元。
就在記者采訪的前一天,豐源合作社剛剛補欄的2000頭“綠色生豬”,就被一家超市“包圓”,收購價格按市場價格向上浮動1.1元。李志超說,即使按當前價格計算,養一頭“綠色標准豬”利潤頂上兩頭普通豬。
今年,巴彥縣“綠色標准豬”出欄量將由去年6萬多頭,上昇到今年的20萬頭,純增效益4000多萬元。
“大學生豬倌”,破解“豬周期”密碼
“大學生豬倌”董彥龍告訴記者,“一人一年消費半頭豬”,這是基本的市場需求。但由於全國各地都養豬,一頭生豬出欄需要四五個月時間,再加上飼料等成本因素波動,生豬供應呈現一定的規律性波動。
既然規律性波動,就應該找到其波動“密碼”。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的董彥龍,在目前狀態下,大膽帶領合作社自繁自養生豬1.5萬頭,僅飼養種公、母豬就達1500多頭,養殖規模一點兒也沒減少。他說,目前全國豬肉價格下降,生豬補欄量不足,4個月後生豬價格肯定恢復上漲。改行多年的董彥龍留有一本信息賬,賬本上不但詳細記錄了從2006年至今的3次“豬周期”生豬價格變化,還有每年種豬配精、仔豬銷量及價格等數據。他說,種豬配精數量多時,8—10個月後,豬價必然要下降。仔豬銷量少時,4個月後豬價肯定上漲。如果在一兩年內重復這樣的震蕩,勢必要迎來“豬周期”。
“大學生豬倌”房椿濱是巴彥最早一批使用無線上網筆記本的“潮人”。春節、國慶和寒暑假期,房椿濱都會隨時關注網上信息。因為,人口的流動也時時影響著豬肉市場。
2008年,房椿濱與妻子劉麗從東北農大畢業,回鄉接手劉麗父親的養豬場。夫妻倆既是老板又是飼養員,經過三年多努力,不但收回投入還淨賺數十萬元,生豬存欄由當年的百十多頭,發展到目前的2000多頭,年出欄生豬也由三五百頭增加到去年的7000多頭。
巴彥縣畜牧局負責人介紹,在巴彥縣,像董彥龍、房椿濱這樣的“大學生豬倌”已有13位,他們回鄉創業,並不約而同選擇了生豬養殖作為創業方向,極大改善了全縣養殖戶知識結構,由他們這批知識型的“二代豬倌”領辦的合作社,更給生豬養殖業注入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