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3月21日訊(記者 李倩) 在小興安嶺東北部的嘉蔭縣,有這樣一群孩子,為了求學,小小年紀就要開始獨立生活和學習,他們大多來自貧困家庭,日常生活難以得到父母的照管。曾幾何時,“天天有肉吃”成了孩子們心裡小小的奢望。小學六年級的玄佳輝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住校好幾年的她告訴記者,以前家裡給的伙食費吃不起肉,最常吃的就是饅頭和粥,有時候上課上到一半就餓了。
|
3月15日午餐時間,記者來到了玄佳輝所在的嘉蔭縣第二小學,還沒到食堂就聞到了一股肉香,走進食堂發現,中午的菜單是排骨燉豆角、肉炒蒜苔、雞蛋炒豆腐和香腸,佳輝說縣裡給了“營養餐”補助後一日三餐都吃得很好,像今天就有她最喜歡的排骨燉豆角和肉炒蒜苔,百吃不厭。
據了解,為了能讓在校寄宿生們三餐都有肉吃,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縣委縣政府從2010年秋開始實施“營養餐工程”。補助標准從2元/人.天提高到現在10元/人.天。為了這一惠及到全縣所有在校寄宿學生的善舉的順利實施,僅今年一年財力有限的嘉蔭縣就要拿出近500萬元。
記者在食堂門口的黑板上看到,上面寫著本周的食堂菜譜,午餐周一是排骨燉海帶、肉炒油菜和拌豆腐,周二是紅燜肉、肉炒白菜乾豆腐和地三鮮,周三是燉鱈魚和肉炒菜花,周四是紅燒雞腿、韭菜炒雞蛋盒肉炒青椒大頭菜。
|
校長孔琪說,為了能讓孩子們吃得可口健康,盡可能花樣多些,菜單定期都有調整,除了三餐頓頓都有肉菜外,每天中午的13點還為孩子們加餐加水果,晚自習期間還會為孩子們提供蛋糕、奶和面包。四年二班的楊陽告訴記者,他住校有兩年多了,這裡做的飯他很喜歡吃,比爸爸做的都好。他最歡吃的是學校做的排骨和加餐發的橙子。
記者隨後又走訪了當地的多家學校,了解到像這樣的學校該縣共有13所,優惠政策惠及在校寄宿生1540多人。嘉蔭縣教育局局長付國軍介紹說,2010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的“寄宿生營養餐工程”是該縣重點辦好的30件民生實事之一,縣委縣政府極其重視。補助標准從最初的2元/人.天到3元/人.天,逐步提高到10元/人.天;補助范圍也從義務教育擴大到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和職高;補助天數也由原來的26天,調整到30天。同時,為了讓寄宿生營養工程的每一分補助都花在孩子們身上,全縣13所學校的54名炊事員的臨時工工資也由縣財政全部負責。
付國軍局長說:“營養餐工程的實施深得民心,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家長的好評;切實保障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體質明顯增強了,從過去的偏瘦變為了正常,臉色紅潤了,體能也得到了提高,學生到了節假日都不願意回家了;該工程的實施還拉近了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距離,減輕了寄宿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將黨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實處。下一步,該縣將在繼續增加縣級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國家和省營養餐工程資金的爭取力度,力爭全部免除嘉蔭縣寄宿學生的所有伙食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