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體育
搜 索
哈市冰球運動現狀調查 冰球人口總數竟比熊貓低
2012-03-23 10:02:0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宋宏釗 張?雷 韓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3日訊 他們是一批“最不值錢”的全國冠軍。

  月薪不過2千多元,裝備3年纔換一套。

  冰場打拼了36年,老將一家還蝸居在29平方米的小屋裡。

  打折了一根球杆,教練心疼地念叨著:“800塊錢打水漂了!”

  哈市冰球後備人纔不到300人,已成為比熊貓還稀有的一個體育項目。

  家長希望孩子打冰球對昇學有幫助,進專業隊根本不在考慮之列。

  北京、上海等城市民間冰球組織悄然興起,北京已有60多支民間冰球隊!

  它是每屆冬運會刷新哈爾濱代表團金牌榜的最後一股力量;它曾經萬眾矚目,如今卻有些落寞;它號稱冰城的拳頭項目,現在的生存環境卻“內外交困”……不是危言聳聽,倘若繼續這樣“冰”下去,冰球,這個冬季項目中的世界第一運動定會從冰城消失!

  現狀護具本應年年換沒錢只能等三載

  15日下午13時,我市男子冰球隊開始訓練。訓練中,兩名隊員的球杆猛“磕”了一下,結果,一根能適應超高強度的碳纖維球杆斷成了兩截。教練拿著已斷裂的球杆走出冰場,嘴裡不時地念叨著:“800塊錢打水漂了。”

  冰球項目耗資巨大,一個球杆至少要800元,進口的甚至要上千元,一套質量差不多的冰刀和護具加起來也至少得上萬元,守門員的全套裝備更是需要3萬元。裝備尤其是護具應該每年更換一次,但資金有限,像哈爾濱這樣的全國冠軍球隊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守門員劉志偉對於這樣的“苦痛”感觸最深,“我們的護具通常是3年纔換一次,有時甚至要4年。時間長了護具會變薄,保護作用就小了。尤其是守門員,護具老化後球打在身上特別疼。”

  主教練王本餘坦言,哈爾濱冰球隊主要的經費都來自政府撥款,這只能勉強維持隊伍的基本開支。雖貴為全國冠軍,哈爾濱冰球隊身上卻連一項商業贊助也沒有,球員工資也少得可憐,有編制的隊員每個月能拿到兩千三四百元,還有部分隊員拿不到工資。

  哈爾濱二隊主教練潘玉強更具代表性。他7歲練冰球,有過全國冠軍的輝煌,更有過絕對主力的風光。如今43歲了,在冰球界打拼了36年的潘玉強從運動員到教練,這麼多年甚至連套房子都買不起,一家三口仍蝸居在一間29平方米的小屋裡。現在每個月3000元出頭的工資對於一個需要養家糊口的男人來說充滿著壓力和無奈。

  相比於男冰,女子冰球的情況更為尷尬。哈爾濱女子冰球隊幾乎就是國家隊的班底,王莉諾、金鳳玲、孫銳等幾名老將盡管已經年過三十,但是仍在苦苦支橕著這支隊伍。中國女子冰球的注冊球員甚至不到100人,而她們的月工資還不到2000元,相當一部分隊員因沒有編制,完全靠家裡在支持。如此低的收入,使逛街都成了這些全國冠軍、亞洲冠軍們心中的一種奢侈。

  國內頂級球員和教練的生存狀態尚且如此,我們不難想象冰球項目其他參與者的艱苦程度。


  環境冰球人口不給力總數竟比熊貓低

  1月份的十二冬會,年過40歲的哈爾濱隊主力門將劉學已是“五朝元老”。如今,他已不再兼任隊員,成為隊中的守門員專職教練。參加了五屆冬運會,從劉學身上折射出來的是哈爾濱乃至中國冰球後繼乏人的尷尬。

  目前,哈爾濱相對活躍的冰球人口基本在300人以下,其中專業隊就有50人,從事業餘冰球和青少年冰球的有200多人。這一數字真有點可憐,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熊貓還有近4000只呢,曾被家鄉引以為傲的冰球運動在這座城市裡,參與人口如今竟比熊貓還稀有。

  剛剛結束的第十八屆市運會冰球比賽,男子甲組只有兩支隊伍,乙組也只有四支隊伍,其中多數運動員都來自業餘體校、冰球基點校,這就是如今哈爾濱冰球運動群眾基礎的一個縮影。而這些小隊員以後能走上專業道路的人數也不得而知。比賽期間,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隊員家長,他們大多表示,讓孩子練冰球是為了強身健體、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走專業道路並不在考慮之列。還有家長表示,練冰球只想讓孩子多一項特長,希望以後能在昇學等方面有所幫助。

  常年作為專業隊的代表參與選材工作的潘玉強,對冰球後備力量的日漸匱乏感觸最深。“我們小時候打冰球的孩子特別多,基本上每個區都有5支以上的隊伍,且水平很高,青少年比賽也搞得火熱,那時教練的選材餘地特別大。”潘玉強回憶道,“由於好苗子太多,水平很接近,經常會讓教練在選材時犯難。而現在的冰球後備人纔極度萎縮,我們教練在選人時會顯得捉襟見肘,冰球整體水平下降就在所難免了。”

  後備力量匱乏,是冰球普及程度日漸降低的直接表現。目前,國內擁有冰球專業隊的城市只有哈爾濱、齊齊哈爾和佳木斯三個城市,但佳木斯隊水平與哈、齊兩個城市相比差距明顯,國家隊隊員只能從哈、齊兩隊不到100名隊員中挑選,這種局限性直接影響到了國家隊的水平和成績。缺少了搶眼的成績,自然導致該項目更加不被人關注,最後形成了惡性循環。


  未來北京上海在趕超香港經驗可借鑒

  在兩個月前的十二冬會上,面對冷清的冰球賽場,國家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佟立新就表示:“一門心思指望國家和政府來推廣冰球運動,這本身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如果仍靠冬運會增設冰球項目金牌的辦法來引導,我認為設再多的金牌也沒用。”

  與我市冰球運動日漸萎靡相比,近幾年在北京、上海等中國經濟發達城市卻出現了冰球運動在民間興起的跡象,讓人們看到了國內冰球復蘇的希望。據了解,上海某滑冰俱樂部的少兒冰球隊吸引了500多個孩子報名,俱樂部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打冰球確實是一項高消費的體育運動,但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中產家庭,完全有能力負擔子女參與冰球運動的費用,他們也對冰球有著一種特殊的好感。”如今,北京已有60多支民間冰球隊,當地大大小小的滑冰館裡,幾乎每家都有少兒冰球隊。

  通過與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只有讓更多的孩子走上冰場、拿起球杆,冰球項目的人口基數纔會擴大,這纔是挽救冰球的“王道”。在這方面,香港業餘冰球協會主席、知名商人胡文新的經驗值得借鑒。

  2007年,胡文新在香港創辦了一個非營利性團體———香港冰球訓練學校,幾年來香港已有100餘所學校的15000餘名學生通過香港冰球訓練學校接觸冰球運動。冰球裝備不是貴嗎?香港冰球訓練學校就自己出資購買裝備,然後免費借給有意嘗試這項運動的青少年,等他們對冰球運動的熱情高漲,必須自己擁有一套裝備時,再把借來的器材還給學校。一切都是那樣的水到渠成。

  在哈爾濱,若能多擁有幾個我們自己的“胡文新”,以社會化團體組織的形式推廣冰球,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冰球運動的“冷象”就有望“轉暖”。

  誰來捂熱我們的冰球,如何讓這個值得冰城驕傲的項目重新充滿活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思考之餘,需要更多的人伸出手來“拉”這個項目一把,重新築起我們引以為傲的冰球“金字塔”。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