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老教室大冬天屋裡沒暖氣 30個『火爐娃』背柴上學堂
2012-03-26 06:59:1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楊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6日訊 掏爐子、點火、擱柴、壓煤……每天清晨,這是值班的“火爐娃”到校後必做的第一項工作。孩子們說,把火生起來,教室纔能暖和,纔能伸得出手寫字。而為了保持火爐不滅,孩子們都要從家裡背幾大袋子苞米瓤或木柴上學。昨天,記者來到賓縣平坊鎮益陽小學,看見了30多名“火爐娃”圍著火爐上課的狀況。

  步入益陽小學,三排黃色的老教室,外牆面已舊得掉渣。供學生們上課鈴響的鐵鈴,鏽跡斑斑。左側一排校捨,外牆裂出的大縫子隨處可見。在此從教22年的校長王夢向記者介紹,這些校捨始建於1975年,年久失修,去年秋季學生上課時,山牆發出轟轟要倒的聲響,地面隨之陷下半尺深,嚇得學生們趕緊跑出教室。為了不傷害到學生,學校緊急組織學生撤離,轉移22名六年級學生到7裡之外的鎮中心校就讀。

  記者看到,已經鑒定為危房的這間教室,已被停用。王校長說,擔心學生靠近,不得不把教室門鎖起來。教室沒有暖氣,簡易門窗四處透風。數九寒冬,孩子們最難熬的就是每年的11月至來年的5月。提起目前全校的80多名孩子,王校長很是心疼。

  她說,條件簡陋,一些家長把孩子轉走了。目前,學校從一年到六年,最次的班上有10多個孩子,最少的班只有7名學生。

  為了取暖,點爐生火成為全校師生必做的“功課”。一年級的“小豆包”、六年級的“大孩子”,在老師忙不過來時都要當“火爐娃”,輪流照料爐子。

  昨天當班的12歲“火爐娃”王國棟,正在重新點火生爐子,因爐子沒看好,滅了。下午還有課,不能讓同學凍著寫字。其他同學玩去了,而他要負責和老師一起把火重新燃起。看著熊熊燃燒的火爐,王國棟並沒有離開。他用煤鏟子,在清出的爐灰裡拔來劃去,看到大些的煤渣,索性用手一一撿起。嚇得記者直喊, “快放下,燙手”!小家伙卻說, “沒事。我們這裡的煤不夠燒,為了節約,負責生爐子的人,也要揀煤渣,扔掉了怪可惜的。”’

  張鳳老師說,同學們自發從家裡背柴上學,成為學校的傳統。11時45分,正是城裡午飯時間。可在益陽校,看不到孩子在吃飯。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後就又回到教室,繼續上課。

  據學校老師說,眼下農村許多家長都到外地打工了,留守兒童、單親孩子多起來,加之沒到農忙時節,村裡人都吃兩頓飯,上學的孩子也不吃午飯,一天只有早晚兩頓。家裡條件好的就帶些方便面、面包對付一口。記者問一年級的小同學, “餓不餓?”孩子說,“習慣了”。也許瘋跑,能讓孩子們忘掉飢餓。操場上,孤零零的兩個籃球架和一對單雙杠成為孩子們的全部玩具。籃球架太高,夠不著。單雙杠則成為孩子們自創游戲“攆耗子”的陣地。孩子們說,學校挺大的,就是沒啥可玩的。五年級的7名學生告訴記者,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不再燒爐子,住進有暖氣的教室,最好有籃球、也能有課外書看。

  據介紹,益陽村地處張廣財嶺的餘脈,學校被四周大山包裹著。由於地形復雜,人多地少,3000人口的益陽村,年人均收入只有4100元。經濟落後,導致這所村小學辦學條件的落後。然而,這裡條件雖然艱苦,但每個孩子臉上都洋溢著純朴的笑容。

  據王校長介紹,現在全校除了三排校捨,沒有一件像樣的教學用具和供孩子們游戲的體育器械。她希望社會愛心人士,能關注這裡,為孩子們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