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農機裝備亟須補全缺失的『配角』
2012-03-26 11:06:1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26日訊 “龍頭在龍江,配套在關內”——這一直是我省農機裝備制造業的“軟肋”。

  作為我省近兩年重點推進的十大產業之一,新型農機裝備制造業正快速崛起。我省農機工業產值從1998年的22億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約45億元。今年,我省農機產業確定了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70億元的目標。而發展滯後的農機配套業則嚴重阻礙著農機產業的腳步。

  打造質量合格、成本低廉、配送順暢的龍江農機配套體系,延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聚集、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已成為我省發展農機產業必須突破的瓶頸。

  農機制造“配角”缺失

  現代化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如果農機裝備出現技術問題,就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導致有地種不上,種了收不成。去年,我省某地一臺進口噴藥機的一個閥門壞了,修理費上萬元,而且要從國外進口,等了半年也沒有修好。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我省老牌農機主機生產企業勃農興達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艷民感觸頗深,現在該企業所用的配套部件中,來自我省的只有10%左右,像齒輪、鋼材、標准件等主要配套產品都購自南方。農機市場的特點是用戶分散在廣闊的農村,這樣不僅運費高,而且生產周期長,如果產品有問題,售後技術服務人員很難及時到達現場處理。

  我省農機專家何堤認為,農機制造業中的主機企業是龍頭,配套企業是基礎。發達的農機制造業應該是主機企業規模大,配套企業小而專。如果中小企業發揮自己的專長進行配套生產,就可以把產品做精,使之成為優勢產品。大企業依靠中小企業的配套支持,纔能把企業做成規模,創出品牌。

  我省是全國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也是國內外知名農機企業首選的目標市場。近幾年,中國一拖、山東福田雷沃、美國的凱斯、紐荷蘭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主機企業紛紛落戶我省。加快農機行業結構調整,使主機生產企業與配套生產企業協調發展,互利共贏勢在必行。

  “小而全”缺少競爭力

  我省是農機使用大省,但八成農機產品來自省外,每年都有60多億的資金流向省外。2010年全國農機總產值為2800億元,我省農機工業總產值為32.5億元,僅佔全國農機總產值的1.2%。

  目前,我省農機產品結構不合理,農機配件專業生產體系還是空白,缺少為主機企業配套的農機企業。全省與大型拖拉機配套農具的比例僅為1:1.5,遠未達到1:3的配套標准。而且我省90%的農機企業都是小而全的主機企業,其產品單一,經營規模小,缺少競爭力,遠未能形成配套協作緊密,配件專業性強的產業集群。

  一拖黑龍江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解震說,近幾年,在中國一拖的帶動下,河南省農機配套產業發展很快,現在僅在洛陽就有400多個中小企業為一拖生產配套產品。一拖進入黑龍江後,由於缺少當地配套,大部分零部件不得不從洛陽本部運來。現在黑龍江省的中小企業都在生產主機,這樣必然會拉長企業經營的戰線,增加生產成本,使企業也難以做強。

  龍江配件需發力助跑

  我省是全國農機制造業發展最早、基礎最好的省份。近幾年我省的農機企業經過改制、重組、合資改造,企業的機制得到轉換,負擔減輕,獲得了發展活力。

  何堤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市場競爭、調整產業結構,逐步形成專業分工、社會化協作、大的強,小的專,以大帶小,以小成大,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農機制造業。

  記者從省農委農機局了解到,今後我省將快速發展壯大農機裝備制造業,盡快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農機制造業生產鏈,實現主要生產企業與配套生產企業互利共贏。各級政府將加大技改投資支持,引導一批不適合做主機的農機制造企業進行產品結構調整,轉向配套加工生產。同時重點扶持那些從零件加工、總成制造、基本實現或逐步實現本地化生產的農機企業。

  令人欣喜的是,在前不久我省召開的新型農機裝備制造產業重點項目及省內配套推進會上,來自省內各地的20家重點農機生產企業介紹了自己的產品和配套需求,50多家主要農機配套加工企業根據自己的加工能力與其進行了洽談協商。應該說,我省農機配套產業開始發力起跑。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