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迪/制圖
資料片
東北網3月27日訊 春分已過,在松花江濱洲鐵路橋哈爾濱段的江面,一泓清水漸露。漁民王順開根本沒想到,在漁網中來回跳躍的,竟是鯽花魚和鰲花。這些一度在松花江內消失的珍稀魚類再次出現,令王順開興奮不已。同樣感到興奮的還有哈爾濱水產專家、環境監測者及松花江水污染處理專家。最新調研數據顯示,松花江哈爾濱江段三類水質斷面比例已達到100%,江中珍稀魚類重現。
欣喜乾流水質達三類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綜合室主任白羽軍拿出松花江水質的監測數據。哈爾濱段水質監測曲線圖清楚地記錄著近年松花江水質改善的過程:2006年、2007年、2008年,松花江哈爾濱段三類水質的達標監測斷面僅為20%,從2009年開始,三類水質的達標斷面開始增至60%,2010年達到80%;2011年,這一數據提昇至100%,松花江哈爾濱段五個監測斷面水質均為三類。
據專家介紹,松花江乾流水質達到三類,即可作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重飲松花江水或成現實。
記憶松花江由清變濁
住在江邊的老一輩都知道,那時候在江邊“小九站”經常有不少穿著“水衩”的打魚人。那時,沿著江邊有好多漁村。江裡有烏蘇裡白鮭、鱘魚、鰲花、黑斑狗魚……但從上世紀60年代中後期開始,沿松花江中上游建設的大型重化工業相繼投產,沿江的城鎮快速膨脹,產生的污染物日益增多,珍稀魚類逐漸在江中消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姜作發地記錄了江水變濁、變污的這一過程。
第一階段:1958年至1963年,松花江水以工業污染為主,松花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為“酚”,致使大量魚類死亡;
第二階段: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松花江水中的污染物由“酚污染”向“有機污染”轉化,“有機污染”主要由“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產生;
第三階段:進入80年代中期以後,松花江水質逐步改善;
第四階段:2000年以後,工業污染減少,生活污染增多。
有環保專家給出了一份松花江水質由清至濁的時間表:上世紀70年代,松花江主體水質能夠達到三類水;80年代末期,只能達到四類水;到90年代中期,基本上就不能游泳了。
治污全流域停止排污
2000年以來,沿松花江流域的吉林省、黑龍江省重在治理工業廢水的排放和生活用水的再處理,使松花江水的水質逐漸改善。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姜作發介紹,過去由於污染,日本七鰓鰻、烏蘇裡白鮭、鱘魚、鰲花、黑斑狗魚等許多珍稀名貴魚類在松花江中數量瀕危,資源枯竭。這些年,松花江通過污染治理,珍稀魚類已經開始重新在松花江中,且其種群數量還在不斷增加。2010年,姜作發在進行松花江乾流調查時,采集到魚類種類已經達到64種。魚兒的大量出現,是松花江水環境變好最有力的佐證。
期許構建多水源格局
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馬軍長期從事松花江水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參與了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應急處理的全過程。他認為,松花江回歸水源地是必然的。馬軍說,2005年的水污染事件爆發,凸顯出水源地單一結構的脆弱。
馬軍認為,松花江回歸水源地的優勢明顯,一是“近水”可充足保證水量安全;二是松花江水硬度、鹼度適中;三是水庫水雖穩定,但一旦受到污染不易在短時間內恢復。如果松花江重擔重任,與磨盤山形成共同的水源格局,將成為哈爾濱市供水安全的“雙保險”,這也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據了解,目前國家重大水專項已經圍繞北方寒冷地區典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開展了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開發出的預氧化、高效沈淀、微氣泡吸附、高級氧化和膜分離等淨化技術,為現有水廠進行昇級改造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因此,目前可圍繞哈爾濱城市供水規劃,著手針對開發和利用松花江水資源進行技術方案的前期准備工作,逐漸實現哈爾濱市多水源供水,從水量和水質兩方面確保全市人民生活用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