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5日訊 清明祭祀高峰已過,4月4日下午,全市各個祭祀點漸漸安靜下來,記者從市民政局和一些祭祀場所了解到,今年,更多市民選擇文明、低碳祭祀等方式寄托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錯峰掃墓祭掃者少10萬人
今年4月2日至4日是祭掃高峰,尤其是清明節當天。4日,記者依次走訪了市殯儀館、淨園公墓、天園殯儀館,發現祭掃人員並不太多,中午時分,只有零星幾個祭祀者前去掃墓。
淨園公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高峰期來祭祀的人明顯比往年少。據民政部門統計,今年清明期間祭祀人員是215985人,與去年的30多萬相比,減少了近10萬人。
“主要是錯峰祭祀,清明前夕已經有不少人提前祭祀了,再加上網絡祭祀分流一部分,今年祭祀的人數明顯下降。”民政部門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到祭祀場所的車輛是52238臺次,比去年的70000多臺次少了近兩萬臺次。錯峰祭掃,再加上今年免費祭掃車數量增加了一倍多,例如淨園公墓就發送6臺通往市區的祭掃車,至少解決3180人的出行。“自駕祭掃的人一少,祭祀交通也更順暢更文明。”
近四成祭掃者選擇鮮花寄哀思
記者於4月3日和4日走訪祭祀場所發現,掃墓人群帶的東西比往年少了不少,有的只拎了一小包祭祀物品,有的只拎著少量黃紙,捧著鮮花祭祀的人也不在少數。
“往年那些大捆小捆推小車祭祀的,今年基本看不到了。”不少公墓工作人員這樣說。
在龍鳳公墓,祭祀者孫瑞一家三口只買了一束鮮花。他表示,以前又燒紙又燒香,既污染環境又對森林防火造成隱患,今年全家用鮮花寄托哀思。
龍鳳公墓李主任表示,通過這幾年清明節掃墓情況看,文明祭祀的風氣已基本形成,點火燒香的越來越少,告別陋習的人越來越多。
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李流富表示,今年清明鮮花祭祀達到了35%,很多人自帶鮮花,默默佇立在墓碑前,也有人用刷子精心清洗墓碑,他們還為祭掃者免費提供了鉤、杆、齒、刷等工具。
網絡祭祀屋等現在已達40多萬個
近年來,網上祭祀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接受。據了解,清明前後,我市新建網絡祭祀屋、靈堂等73283個,最多時,每天新增3000個。
“網上祭祀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民政部門工作人員表示,2009年,市民在網上設立的祭祀屋、靈堂、墓地只有83470個,現在已達40萬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為親人在“網絡陵園”裡設陵墓、發祭文等方式來祭奠逝去的親人,在虛擬的世界裡寄托對親人真實的思念。
祖籍河北的徐先生在大慶工作已經5年了,母親在他很小時就去世了。“清明假期只有3天,如果回家掃墓,來回路上就得兩天半,不回去吧,心裡總覺得對不起我媽。”後來,徐先生在某大型祭祀網站上給母親設置了一個豪華陵墓,在網上為母親上香、獻花。
“雖然這一切都是虛擬的,但我對爺爺的思念是真實的。”對此,市民劉佳女士說,在網上陵園,她可以隨時打開電腦“看望”爺爺。劉佳認為,祭祀的內涵不在乎燒紙、磕頭這些形式,而在乎尋求心靈的慰藉,網絡祭祀正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的新載體。
4個祭祀鼎一天收10立方米紙灰
為倡導文明祭祀,今年我市仍在各主要路口設置了文明祭祀鼎。近日,記者到部分鼎器擺放地點進行了采訪。
緯三路和經八街交口附近的一位環衛工人說:“前幾年雖然也設了祭祀鼎,但還是有人在地上燒紙,瀝青地面燒得都裂開了,水泥地面和步道板磚也都燒得黑乎乎的,今年這種現象基本沒有了。”
家住萬寶小區的孟女士也坦言,清明燒紙祭拜逝者是中國傳統習俗,文明祭祀鼎既尊重了群眾節日期間祭祀的傳統習俗,又倡導了文明祭祀新風,一舉多得。
“和往年相比,地面和草坪燒灼的痕跡少了50%。”據市城管委東風新村市容環境管理處主任陳強介紹,拿放置4個祭祀鼎的路口來說,一天能收3垃圾車、近10立方米的紙灰。“今年我們又新定制了40個文明祭祀鼎。隨著祭祀鼎數量的逐年增加,文明祭祀的市民也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明顯感覺祭祀鼎越來越不夠用。”
陳強告訴記者,祭祀鼎是純鐵打造,往年經常會有物件丟失。然而今年,東風新村和萬寶地區沒有一個祭祀鼎丟失,零件也都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