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4月6日訊 題:戰吉利——貯木場線上的默默奉獻者
張榮 郭蘇民 記者 顧碩
一名地地道道的林業子弟,一名普普通通的貯木工人,他以傾注林區事業的一顆赤誠之心,在浩瀚的林海中,塑造了新世紀貯木戰線工人的嶄新形象,他就是圖強林業局圖強貯木場一段段長戰吉利。
1980年隆冬,20歲的戰吉利來到圖強貯木場一段,當上了一名木工,從那時起,他就象頭不知疲倦的“牛”,在貯木戰線不停地耕耘著。他多次獲得地區、林業局、貯木場場三級勞模、優秀共產黨員、技術比武能手榮譽,2003年他被評為局級勞動模范標兵、地級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1999年,也是在隆冬,戰吉利當上這個段的段長。從此,他的責任心更強了。當好這個段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100多號人承擔著貯木場50%的木材生產任務,卸、造、選、歸、裝五大工序哪樣都不能少。上班伊始他就和指導員深入造材臺、楞區摸清情況研究對策,以便掌握全段的基本狀況。
榜樣的力量就象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洋溢著全段職工的心,激發著職工的熱情。
2001年1月10日,正當冬運木材生產進入關鍵時刻,二臺子卸車駕杆在根部折斷一根,原條卸不下來。為了不影響生產,戰吉利同志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實際情況大膽地決定進行修補,等冬運木材生產結束後再換架杆,他的這一決定得到了全段職工的擁護。說乾就乾,他親自設計,親自指揮,連夜進行搶修,零下40多度的嚴寒給搶修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搶修完架杆已是深夜12點了,戰吉利和幾個工人凍的話都說不出來了。

人人都說戰吉利同志對待工人生活象一團火,對待工人工作象一塊冰。
2002年12月6日,戰吉利到臺上檢查工作時,發現電鋸手高亞成沒有按操作規程造材,他當即停止了高亞成的工作並罰30元。高亞成不服氣,說:“原條那麼多,如果都按要求造材,什麼時候纔能乾完。”戰吉利就和他擺事實、講道理,並說:“現在資源匱乏,每根原條都很珍貴,也是林場、車隊職工用心血和汗水送下山的,我們要珍惜資源,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一句話說得高亞成低下了頭。
安全是生產的靈魂,抓安全就是抓效益。戰吉利把安全工作當做頭等大事抓。
滑車使用久了有裂痕,但又檢查不出來,時常掉下傷人,戰吉利根據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在2006年至2007年冬季木材生產准備工作中,對所屬24個滑車都用油絲繩做個套,套住以免滑車掉下砸傷人。他的這一好的做法得以在全場推廣,戰吉利的這一做法消除了又一安全隱患。
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戰吉利深深地懂得做為一名兵頭將尾的官,平時多想想職工們的自尊心,就會尊重他們;多看看職工的辛苦,就會愛護他們;多想想他們的難處,就會體諒他們。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關心愛護工人就象一團熾熱的火。職工搞自營經濟缺少圓釘、油紙等物,他都盡可能地為其解決,段裡沒有,他就從自己家裡拿。職工扣大棚、養豬取暖沒燒柴,他就組織職工義務獻工,把枝丫樹皮集中起來,運到職工家中,既解決了職工燒柴問題,又清理了楞區。2002年11月10日,職工張伯志父親的電視機爆炸引起火災,損失很大。戰吉利知道後,立即代表全段職工到家裡進行慰問,並組織職工為其捐款500多元。2006年春職工宋建華要養黑木耳,戰吉利知道後組織職工義務為其釘架子、送鋸沫、送舊爬杆,並幫助裝袋。宋建華夫婦非常感動,黑木耳收獲時,宋建華非要送戰吉利幾斤木耳不可,戰吉利說什麼也不要。
戰吉利就是這樣,在29年的工作中,以傾注事業上的一顆赤誠的心,以捧給同志們的一顆顆滾燙的心,在貯木戰線上不斷地奉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