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黑河4月9日訊 2月25日,二井鎮建華、自和等四個村的1萬畝耕地以每公頃4500元的價格,流轉給黑龍江廣民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良種繁育規模經營。
3月2日,主星鄉紅星村村主任朴萬洙代表全村560名外出村民與紅光村張立波等14戶種田大戶,以每畝440元的價格簽訂了6000畝的土地流轉協議,至此,該村耕地全部流轉。種地大戶預計今年可實現增收800萬元以上。
楊家鄉特色種植已擴展到全鄉,面積4.7萬畝,經濟作物接近3萬畝。高雲生是李家村特色種植第一人。去年,他種植的15公頃月莧草,純獲利18萬餘元,12公頃紅小豆純收入8萬餘元。
主星鄉東星村農民於義水等4戶種田大戶依托村農機合作社和村草編協會,承包了東星村東旭屯97戶農民的1665畝土地,耕地由原先的零星地塊轉變為旱改水連片作業,預計產量由原來的種大豆畝產不到100公斤,轉變可實現水稻畝產近500公斤,糧食產能增加4倍以上。實現了種田大戶、協會、農戶、合作組織多方共贏……
這只是今年北安市土地流轉工作的一個縮影,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規范發展,北安市眾多農民把土地轉包、轉租,在穩拿地租的同時,紛紛外出打工賺錢,租賃土地的農民和合作社則演變成種植大戶或規模經營實體。曾經撂荒的土地如今卻變成“香餑餑”,昔日“種地不賺錢”的現象如今被高效農業的豐厚回報所改變。
幾年來,針對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土地閑置撂荒和自發流轉現象日益增多的現狀,北安市成立了市、鄉鎮兩級農村土地流轉領導小組,嚴格落實土地流轉政策措施,並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積極引導鼓勵農戶采取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和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推進土地流轉。北安市以市、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為依托,為供求雙方提供信息發布、合同簽訂、土地收益評估、法律政策諮詢等服務,搭建起便捷高效、通暢的土地流轉平臺。在楊家、城郊兩個鄉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大廳,通過嚴格實施信息填報制度等一系列長效機制,構建了和諧的土地流轉經營環境。與此同時,該市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拿出近千萬元資金對土地規模經營在10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進行獎勵,有效地提高了農民參與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積極性。
北安市在農業生產社會化、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上大膽探索,形成七種符合該市實際情況具有鮮明特點和可操作性的新模式。采用這一經營模式,雖然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從農民和村集體流轉到個人、集體或企業手上,但是土地集體所有的性質沒有變,用於農業生產的用途沒有變。七種模式即:一是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即由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自然人吸納農戶自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實行股份合作統一經營。二是家庭農場經營模式。由種田能手或種田大戶,以租賃、承包形式從農戶手中獲取土地經營權,實行連片種植,家庭農場化管理。三是合作社經營模式。以各類合作社為依托,實行土地托管代耕、土地租賃經營。四是場市(鄉、鎮)共建經營模式。以整村(或整屯)推進、連片耕作,實行租賃經營或全程代耕。五是“六統一分”聯合經營模式。是指在種植生產過程中農戶聯合采用統一品種、生產技術、播種時間、施肥、防病治蟲、收購、分戶收獲。六是集體經營模式。村集體把全村或部分土地集中起來,由集體經營實行科學的種植和管理。七是企業加農戶經營模式。企業以租賃方式承租農戶承包田,建設企業生產原料基地或與可連片種植地塊內的農戶簽訂種植合同,批發價格賒銷給農戶生產資料,指導農民連片科學種植並回收全部農產品。
2011年北安市土地流轉面積95.2萬畝,規模經營面積87.8萬畝。全市有17個村實現整村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有49個屯實現整屯推進土地規模經營,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60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