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山青水秀溢芬芳——記密山黑臺鎮塔頭村黨支部書記林秀芳
2012-04-09 14:33:25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9日訊(記者 侯巍) 座落於完達山脈馬萊山腳下的塔頭村,青山蕩映著綠水,滋養著這裡的綠色,涓涓不息的塔頭河水,孕育著這裡的生命。在這片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出現了一個富裕和諧的新農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是一位女黨支部書記——全國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第十次黨代會黨代表,密山市黑臺鎮塔頭村黨支部書記林秀芳。

  不管付出多少辛苦也要帶領群眾走上富裕路

  塔頭村位於密山市黑臺鎮北8公裡,全村453戶, 11個村民小組,1709人,耕地面積13000畝。2002年,由靠山村與塔頭村兩個小村合並組成塔頭村。幾年前,塔頭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支部班子處於半癱瘓狀態,村裡民心不順,多年遺留的問題錯綜復雜。鎮黨委多次派人深入村裡調查研究,找村乾部、黨員、群眾談話,征求大家的意見,塔頭村的支部誰來挑頭合適?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當時任婦女主任的林秀芳身上。一邊是鎮黨委和群眾的信任,一邊是有二十幾萬元外債,帳面上只有五角八分錢,就連被分配到這裡的包村乾部,都一肚子的不情願來包村的爛攤子。

  怎樣纔能轉變面貌,出路到底在哪裡?林秀芳同志深深感到要想快發展奔小康,就必須要轉變保守的小農觀念。她首先統一支部成員的思想,組織支部一班人學習黨的政策,分析村情,他們走出村子,去鎮裡、去縣城和附近的鄉村,考察學習外地先進經驗,摸情況、探市場……結合實際,為塔頭村謀劃長遠的發展思路。在林秀芳的帶領下,黨支部理清了塔頭村的發展思路,制定了“穩定農業、搞活特色、興辦實體”的經濟發展策略,確定了黨支部牽頭、黨員帶頭創辦各種協會、聯合體的特色經濟發展之路。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乾部。與其說給群眾聽,不如做給群眾看。林秀芳決定,先帶領班子成員乾出個樣子來,她號召支部成員要帶頭創業,要敢創業。創業光說在嘴上不行,要用典型來影響黨員和群眾。她找到支委成員高玉波研究,利用他家的承包田發展藥材生產。林秀芳騎著一輛破自行車,三番五次跑信用社,為高玉波貸款8萬元,解決了資金。當林秀芳風塵朴朴把貸款交給高玉波時,望著林書記疲憊臉上的笑容,高玉波又高興又心疼。他緊緊握住林書記的手,堅定地說:“放心,我不會讓你失望的!”高玉波種植了平貝8000平方米、百合3000平方米、四葉參4000平方米,林秀芳又起早貪晚,幫助高玉波采取科學的方法來管理和經營,使高玉波種植的藥材當年就收入15萬元。點著一張張的票子,高玉波打心眼兒裡感激林書記,心裡暗暗地說:我不帶領村民乾,就對不起林書記。高玉波又幫帶13戶村民,種植中草藥面積達5萬平方米,這13戶年收入都達2萬元以上。初戰取勝的喜悅,激發了村民們想多渠道致富的熱情,也拓展了村民們發家致富的視野。隨後,在林秀芳的帶領下,村黨支部和黨員乾部牽頭先後組建了藥材協會、草莓棚室種植聯合體、牛羊養殖聯合體,當年就使村民收入增加20多萬元,村集體積累增加8萬多元。林秀芳就是用自己那顆火熱的心,帶領大家築起了通往富裕道路的基石,贏得了父老鄉親的愛戴和擁護。

  立足村情踏實創業

  過去被人瞧不上眼的塔頭村變富了,但是林秀芳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她提出:“搞經濟也要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林秀芳帶領支部一班人到省內其他市縣、吉林等地考察,開闊了眼界,打開了思路。為了調優調強產業結構,林秀芳同志帶領支部一班人,因勢利導,走家串戶,做群眾思想工作。經過論證後,決定建立一個2萬平方米苗圃。林秀芳帶領兩委成員和包村乾部協調林業等部門,首先解決了技術上的困難,為了買樹苗,林秀芳拿出多年來的全部積蓄,賣掉家裡的牛羊,纔湊了8000元,又費勁周折,從鄉信用社貸款10000元,同時又號召黨員村乾部集資,來湊齊買樹苗的錢。苗圃當年創純收入3萬多元,安置了4個富餘勞動力,使他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2009年,林秀芳又帶領村“兩委”成員到外地考察,經過論證後,村“兩委”決定成立塔頭村天緣苗木黨群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於2009年3月正式注冊,總投資158萬元,入社33人,從事經營各種苗木和花卉種植。2009年總收入30萬元,人均收入4000元。

  林秀芳帶領村民積極開闢致富門路,針對塔頭村有種植烤煙這一傳統優勢,組織引導村民不斷擴大烤煙種植面積。她經常頂著炎炎烈日深入到煙田指導煙農進行田間管理,使塔頭村烤煙面積達1000多畝,每年戶均收入9000多元,僅烤煙一項增加人均收入1500多元。

  林秀芳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形成了多業並舉、多方求財的發展格局。在發展養殖業的時候,村民搞養殖業的積極性不高,總是認為“家有萬貫,帶毛不算”。林秀芳就帶領幾名黨員,挨家挨戶去做思想工作,引導群眾看長遠,算細賬。同時采取村乾部帶頭、給農民政策、幫助貸款、培植大戶示范等多種辦法,不斷壯大了塔頭村的畜牧養殖業。為了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懮,村黨支部還把一些頭腦靈活、懂市場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了畜牧養殖黨員與農民致富聯合體。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解決養殖、防疫、銷售等問題。幾年過去了,憑借黨支部搭起的這個平臺,全村現在已有養殖戶206戶,養羊800只,養牛500頭,組建了養殖業聯合體2個。為了讓聯合體健康向前發展,林秀芳積極為聯合體的養殖戶解決技術培訓、資金貸款等難題。村民說,林書記和黨支部真是把發展養殖業的工作做到了家,服務做到了位。村民宮國仁想發展養殖業,可手裡只有幾千塊錢,林書記就幫助他貸款發展養牛業,現在成了全村最大的養牛專業戶,不僅還清了上萬元的貸款,還存欄20多頭牛,他高興地說:“有林書記和村黨支部給我們指路、引路,我們老百姓纔能過上好日子。”

  經過幾年的發展,塔頭村藥材協會、草莓聯合體、牛養聯合體、烤煙聯合體四大產業年收入已佔全村總收入的65%以上,農民人均年增加收入2000多元。村民深有感觸地說:“支書帶領村民創業,百姓纔能興旺家業。”這是村民對村黨支部書記林秀芳實實在在的評價。


  時刻關心群眾冷暖

  塔頭村的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民富裕了,林秀芳認識到村裡有了厚實的“家底”,就應該為村民多辦好事、辦實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她成天頭腦裡琢磨的是全村生產的持續發展,心底裡惦記的是群眾生活的安危冷暖,不然她就感到不踏實。

  2007年,塔頭村的水渠因年久失修出現了水田用水難的問題,村民愁插秧難,她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在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拿出1萬元,並積極協調水利部門和相關單位,跑資金、跑物資,克服重重困難,硬是完成了3000延長米的用水渠道的恢復工程,並新建了兩個用水渠壩,使農民順利插上了秧。

  正當她滿心歡喜,嘴上的火泡還沒好時,5月27日一場大雨,使“五七水庫”溢洪道決堤,把整個塔頭村的全部水田以及部分旱田淹沒,受災面積高達3000多畝。而且絕產的1420畝又都集中在兩個組,給農民的生產自救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面臨這種困境,林秀芳積極協調市鎮兩級部門,進行抗災自救。她一邊同信用社溝通解決貸款,一邊走遍周邊的村屯和鄉鎮,聯系水稻秧苗。貧困戶馬慶祥,沒有資金買苗,她就拿出自家的1000多元錢,為馬慶祥購買了秧苗,使馬慶祥家的水田全部補栽上了秧苗。通過林秀芳和黨員乾部群眾的努力、八方求援,塔頭村的受災田地,全部恢復生機。

  最讓她痛心的是她花大力氣修建的水利工程,這次也全被衝毀,林秀芳號召黨員們帶頭出車,村民們出工出力,每天堅守在修壩的第一線。沒有機械就靠兩只手、一把鍬、一副擔,一鍬一鍬地挖,一方一方的築。肩壓腫了,手磨出了水泡,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吃口乾糧,林秀芳是和村民一道,克服重重困難,奮戰9天9夜,硬是把用水渠道恢復了。看著這條全部補修好的6000多延長米的大壩,村裡的黨員和群眾都為自己付出的勞動和艱辛流出了喜悅的淚水,誰能說這激發出來的“愚公”精神,不是塔頭村群眾的寶貴財富呢?

  沒等水災的打擊緩過神兒,6月27日,塔頭村又遭受了特大冰雹災害,剛剛出土的玉米、大豆苗都成了“光杆司令”,那是2300多畝地啊!她心疼的只掉眼淚,那是發自內心的表白。但她硬是拖著疲憊的身軀,白天忙跑資金、種子,組織人力物力補種復種,使損失降到最低限度;晚上打點滴,嗓子說不出話來、流鼻血、嘴的裡外都起了火泡。淳朴的農民看在眼裡,痛在心上,有的送來了藥品,有的送來了點心,有的勸她上醫院……

  付出終會有回報,村民王富拎了一兜香瓜,一大早便敲開林書記家的門,“秀芳啊,你就是我家的大恩人,前幾年我生大病,要不是你拿2000塊錢給我治病,我早就沒命了,現如今又是你幫我恢復了生產,看樣子今年的收成有望了,還幫我女兒找活乾,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啊!”話語雖少,情真意切,道出了老百姓的心聲。林秀芳笑著說:“大叔,我不是你侄女嗎?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你放心,現在你住的是草房,明年一定幫你蓋上磚房!”

  “一花開放獨一束,百花齊放溢芬芳”。林秀芳同志以一顆公正朴實的心感召村民,始終把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為准則,樹立了親民、愛民、為民的良好形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

  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事跡,在青山綠水間吐露芬芳,傳遍八方。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