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沈陽軍區雷鋒紀念館解說員喬婷嬌:矗立在心中的精神殿堂
2012-04-09 22:31:12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9日訊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就掛著一幅大照片,上面是兩名解放軍戰士在汽車駕駛室裡讀毛主席著作。一個是我的爺爺喬安山,另一個,爺爺讓我叫他雷鋒爺爺。上學後,我發現同學們都叫雷鋒叔叔。我問爺爺為啥這樣,爺爺對我說:“我和雷鋒一起在鞍鋼當工人,一起入伍又在同一個班,還開同一輛車,你叫我爺爺,也要叫他爺爺啊!”從我記事起,爺爺就給我講雷鋒的事跡,教我唱《學習雷鋒好榜樣》,讓我照著《雷鋒故事》識字。每年清明節,爺爺都帶著我們全家去給雷鋒爺爺掃墓。在我心裡,雷鋒是我們家最親近的人,也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人。

沈陽軍區雷鋒紀念館解說員喬婷嬌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走進綠色軍營,當一名像雷鋒那樣的解放軍戰士,一直是我最大的夢想。2009年底,部隊到我們大學征兵,我毫不猶豫報了名。當看到入伍通知書是雷鋒生前所在團,而且是到團裡的雷鋒紀念館擔任解說員時,我激動地跳了起來。在12月18日雷鋒生日這天,爺爺冒著大雪親自把我送到“雷鋒團”。在雷鋒紀念館,爺爺輕輕撫摸著雷鋒塑像,流著淚說:“班長,過去我總擔心有一天走不動了,不能再外出講您的事跡。現在好了,我的孫女來接我的班了,我死也瞑目了……”從爺爺深情的話語中,我體會到了一種期待,也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

  走進雷鋒紀念館,看到雷鋒劃了很多重要標記的《毛澤東選集》,寫下的一篇篇催人奮進的日記,穿過的補丁摞補丁的千層底襪子,用過的幫了無數人的節約箱,開過的完成各種保障任務的汽車,以及一幅幅反映雷鋒刻苦學習、從嚴訓練、努力工作的照片……爺爺講過的雷鋒故事一下子鮮活起來,記憶中雷鋒爺爺的形象一下子清晰起來。雷鋒只活了22歲,可短暫的生命卻綻放出絢麗的光彩,他像一顆恆星永遠閃爍在道德的天空。我一連好幾天都呆在各個展室,反復思索著,他為什麼這麼做?是什麼讓他充滿激情?我怎麼去介紹雷鋒?團領導告訴我,悟透了纔能講解好,感動自己纔能感動別人。我認真了解紀念館628件珍貴文物,用心感悟每張照片背後的故事、每件實物蘊含的精神,深刻領悟雷鋒平凡中的偉大、朴實中的崇高,把1萬多字的解說稿記在心裡,把雷鋒的故事融化在血液裡。面對不同年代的人,用不同的語言講解;面對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視角解讀。去年7月,江蘇省無錫市一所小學的師生來參觀。充滿好奇的小朋友一進大廳就問這問那,一個小男孩跑過來拽著我的衣角問:“姐姐,雷鋒叔叔是什麼星座啊?”我想了想,對他說:“雷鋒叔叔是射手座吧。”小男孩興奮地說:“射手座的人性格開朗,喜歡追求夢想,怪不得雷鋒叔叔這麼優秀。”小男孩的話一下子把同學們都逗樂了。就這樣,我用孩子們喜歡的語言,從雷鋒的“星座”講到雷鋒的“粉絲”,一步步把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引入雷鋒叔叔的精神世界。

  雷鋒精神閃耀著永恆的道德之光,雷鋒紀念館是一座神聖的精神殿堂。來自國內外的參觀者,都能從中發現真善美的魅力,接受心靈的洗禮,感悟道德的力量。從1962年10月建館開始,團裡就決定向社會開放,不分節假日、不分八小時內外,只要有參觀的就開館,至今已接待工人、農民、學生等國內外參觀者150多萬人次,成為享譽中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團隊幾十次外出執行重大任務,無論走到哪裡,都把雷鋒紀念館建到哪裡,把雷鋒精神傳播到哪裡。近年來,為了讓雷鋒這個偉大的名字綻放出時代的光彩,團裡在雷鋒網站制作了“數字雷鋒紀念館”,還把雷鋒紀念館陳列資料刻成光盤,贈送給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目前已經贈送光盤近萬張,讓雷鋒真正從這裡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我永遠忘不了千裡尋雷鋒的一對父子。這對父子來自河南省尉氏縣一個貧困村莊。父親張守仁和妻子離異後,兒子張波變得不愛學習,還染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張守仁把雷鋒事跡講給兒子聽,還找來《雷鋒故事》陪著兒子一起讀。幾天後,兒子突然問道:“這樣的好人,能是真的嗎?”為了打消兒子的疑問,張守仁攜子北上,千裡迢迢來到我們紀念館。團領導當晚就安排專場參觀,一起重溫雷鋒的事跡,播放雷鋒當年的報告錄音,並組織解說班與父子倆面對面地交流。臨走時張波問我,雷鋒做了那麼多好事,不為名不為利,他到底為了什麼?我告訴他,雷鋒日記中有一句話: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張波把這句話記在了心底,回到家就像換了一個人。當年底,他給我們寄來了全優成績單和“三好學生”獎狀……

  “雷鋒團”是上級確定的迎外單位,每年都要接待許多外國人。無論他們來自什麼國家、什麼膚色,無論他們擁有什麼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都對雷鋒精神非常敬仰和崇拜。2005年8月,美國青年雷夫?羅傑斯來錦州商業銀行工作。一次偶然聽到雷鋒的故事後,他便把雷鋒當成偶像,名字雷夫改成“雷鋒”,還專門到團裡了解雷鋒事跡、收集雷鋒資料。他把雷鋒日記翻譯成英文並自費印刷,贈送給在中國的外國人,寄給在美國的朋友。他還以雷鋒為榜樣,為災區捐款、慰問孤兒,到學校義務教授英文,同事們親切地稱他為“洋雷鋒”。2007年,遼寧省首次把“雷鋒獎章”授予這位可敬的美國人。羅馬尼亞新聞工作者代表團在參觀留言中寫道:“雷鋒紀念館展示了一個忠實戰士的模范一生,這個紀念館是對青年進行思想教育和發揚犧牲精神的好課堂。”日本朝日新聞社記者掘江義仁留言:“雷鋒屬於全世界。”瑞士國防部長施密特參觀後真誠地說:“雷鋒是個永遠活著的戰士,他堅持奉獻與和平的精神是人類應該有的,應該把雷鋒這種精神弘揚到全世界。”

  作為90後,我們都是看大片、吃薯片、玩芯片長大的,都喜歡超女快男,也崇尚個性自我。雷鋒日記裡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我每講解一次,都會引發對“為誰活著、怎樣做人”這個人生課題的思考。我感到,僅僅做一名雷鋒精神的傳播者是不夠的,還應該做一個雷鋒精神的踐行者。2010年11月,聽說身患白血病的中學生張佩文,正在北京307醫院急需相匹配的骨髓時,我便產生了捐獻骨髓的念頭。我上網搜索相關知識,發現有的說骨髓配型過程疼痛難忍,也有的說骨髓捐獻後會出現不良反應。看到這些,我心裡有些猶豫了,就向爺爺說出了自己的擔心。爺爺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你要記住你雷鋒爺爺的話:‘要永遠愉快地多給別人,毫不計較個人得失。’學雷鋒做好事,不要有太多的顧慮。”在爺爺的支持下,我專門請假到北京做了血型配對采集。結果出來後,醫生告訴我配型沒有成功,我難過得哭了。臨別時,我把一個月的津貼360元錢都留給了小佩文,並鼓勵他好好養病,答應他等病好了,帶他到雷鋒紀念館參觀。

  去年12月,我面臨著人生的一次艱難抉擇:我當兵兩年已經服役期滿,而學校規定服役期滿不回校復學取消學籍。我是我們家第一位大學生,是選擇自己苦讀12年換來的大學學業,還是選擇留在部隊繼續宣傳雷鋒精神?一時間我內心非常矛盾。經過反復思考,我選擇繼續留在部隊。因為,我覺得上大學能夠增加知識的厚度,而在雷鋒紀念館卻能提昇精神的高度;知識的增長可以後補,精神滋養的機會卻彌足珍貴。我願意堅守在解說員崗位上,把美好的青春年華融入傳承弘揚雷鋒精神的時代潮流!

 

責任編輯: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