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河南省鄧州市『編外雷鋒團』團長宋清梅:學雷鋒,一生不變的承諾
2012-04-09 22:32:26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9日訊 我和雷鋒同年入伍,同在一個團當兵。1962年2月19日,又和雷鋒一起參加了沈陽軍區首屆共青團代表大會,恰好住在同一個房間。9天的朝夕相處,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會議結束時,雷鋒親筆給我題寫贈言:“親愛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幾句話:一個革命者,就應該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和整個生命獻給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雷鋒的贈言寫在我的日記本上,但勉勵的話語字字銘刻在我的心裡。此後,我堅持像雷鋒那樣學習、工作,像雷鋒那樣做人、做事,從戰士一直乾到“雷鋒團”團長。

河南省鄧州市“編外雷鋒團”團長宋清梅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我們老團隊學雷鋒氛圍非常濃厚,從新兵入伍到老兵退伍,有一整套的熏陶、引導和激勵機制。“走進來學雷鋒,走出去做雷鋒”是團裡幾十年不變的“團規”,我們歷任團領導都用這個“團規”教育官兵、鞭策自己,全團官兵都把學雷鋒、當傳人作為人生的目標和追求。1985年底,我從團長崗位轉業,看到回鄉的戰友始終牢記“團規”,自發成立了許多“學雷鋒小組”、“學雷鋒服務隊”,經常開展學雷鋒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內心感到非常欣慰。高興之餘,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所有的戰友組織起來,在更大范圍內發揮群體輻射效應。我產生了成立“編外雷鋒團”的想法,主動與老團隊匯報溝通,團黨委非常重視和支持,還提出了詳細具體的意見和建議。1997年4月,經鄧州市委、市政府研究批准,我們560名雷鋒的戰友組成“編外雷鋒團”,團部設在市人武部,由我任團長,原團政治處主任姚德奇同志任政委。從此,我們傳播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實現了由自發到組織、由個體到群體的轉變,成為全國最大的學雷鋒志願者團體。

  我們這批戰友大多和雷鋒有過親密接觸,有的和雷鋒一個連隊,有的和雷鋒住上下鋪,有的和雷鋒一起站過崗、一同施過工,對雷鋒同志矢志不渝跟黨走的堅定信念有著切身感受和體會。復員轉業後,雖然每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大家始終牢記自己是從雷鋒身邊走來,都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雷鋒戰友這個光榮稱呼,都像雷鋒那樣聽黨話、跟黨走。我轉業分到鄧州市文明辦任副主任,很多親屬勸我:“你是‘雷鋒團’團長,卻安排個副科級,趕快找找領導,咋說也能給個高點的職務。”對此,我一笑了之,在這個位置上一乾就是十多年。老戰友丁士豪復員後先後在縣磷肥廠、白酒廠工作,在哪都是勞動模范。1997年,58歲的老丁和兩個女兒同時下崗,他體諒政府的難處,不等不靠不找,主動帶領全家到農村承包了10畝荒地。有人不理解:“老丁,你是為國家出了力的人。現在廠子倒閉了,你的工作也丟了,你也太虧了!”他哈哈一樂:“自從成為雷鋒的戰友,腦子裡再也沒有‘吃虧’兩個字。”老丁一家人風裡來雨裡去,戰天斗地,終於走出困境,他們種植的無公害蔬菜供不應求。這些年來,像老丁這樣在企業轉軌改制過程中下崗的老戰友有110多人,他們顧大局,識大體,為黨分懮,有86人主動到鄉鎮企業應聘,30人到農村從事種植、養殖和加工業,成為勤勞致富帶頭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對黨的無限忠誠。

  我的這些戰友們在部隊時,都親耳聆聽過雷鋒作報告,都親眼見證了雷鋒為人民服務的光輝事跡,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助人為樂的品德,在我們腦海中深深紮下了根。大家返鄉後,堅持沿著雷鋒的足跡走,照著雷鋒的樣子做,立下“不靠雷鋒沾光,要為雷鋒爭光”的誓言。雷鋒同班戰友高國建,退伍後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看著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下定決心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架橋修路沒資金,他就組織村裡青壯年利用農閑時間外出承攬建築工程;為解決村裡用電難題,他東奔西走籌措資金。重病在床的母親看著兒子愁眉苦臉的樣子,拿出為自己准備後事的2000塊錢。當高國建從城裡拿著審批手續回來報喜時,母親卻在頭天晚上離開了人世。在他的帶領下,村裡人均收入由過去的700元增加到2000多元,10年中增長了3倍,電燈代替了煤油燈,泥巴路變成了砂石路,被市裡評為小康村、文明村。2002年,高國建卻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倒在帶領群眾植樹現場。出殯那天,全村2000多人都來為他送行。一位60多歲的村民跪在高國建靈前一邊哭一邊說:“國建啊,你天天想的是老百姓、為的是咱群眾,沒過過一天好日子。你是為俺們累死的啊!”城郊鄉煙葉站站長高林富,經常深入田間地頭,教群眾學技術、育煙苗、搞管理,幾次累得暈倒在地裡。退休後自購一輛三輪車,十幾年如一日免費接送老弱病殘人員,臨終前他拉著老戰友們的手問:“我像不像雷鋒?”大家含著眼淚說:“你是當之無愧的‘雷鋒’!”聽了這句話,他纔帶著欣慰的笑容閉上眼睛。鄧州市的群眾都說,雷鋒的戰友個個是“雷鋒”,他們做的好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見、數不清。

  幾十年來,我們這些老兵不僅帶頭學雷鋒、做雷鋒,而且深入到機關學校、廠礦社區、田間地頭宣講雷鋒,讓雷鋒精神深入人心。我們有一條規定:只要是介紹雷鋒、宣傳雷鋒,不管路途遠近,不管人數多少,不管條件好壞,都是有求必應。一次,我帶著5名成員應邀到成都作報告,很多單位聽說後紛紛找來。我們上午講、下午講,晚上也講,連續講了十幾場,當時我的嗓子都講啞了。聽報告的同志都很感動,他們在贈送的錦旗上寫著:繼傳統,掏紅心,譜寫園丁曲;學雷鋒,灑汗水,當好育花人。十幾年來,我們“編外雷鋒團”宣傳雷鋒的足跡遍布8個省45個縣市區。近幾年,個別人在網上詆毀雷鋒、惡搞英雄,有的媒體還把“老人摔倒該不該扶”、“公交車上該不該讓座”當作熱議話題。對此,我們大力宣講雷鋒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立身做人的根本支橕,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我們大張旗鼓地組織大家唱雷鋒歌曲,講雷鋒故事,打雷鋒標語,用我們的激情感染大家弘揚新風正氣。現在,“編外雷鋒團”已經成為中原大地一張鮮亮的道德名片。

  作為“雷鋒團”的老兵,我們在傳承雷鋒精神中有感動、有振奮,也有遺憾。遺憾的是,我們560名戰友中,已有200多人帶著奉獻的滿足離開了人世。振奮的是,“雷鋒團”經上級批准,每兩年從鄧州市選拔100名優秀青年到團隊當兵,這些青年退役後全部加入“編外雷鋒團”,成為傳播雷鋒精神的新火種。目前,我們已經發展到4500多人,還有上萬名群眾申請參加。感動的是,各級組織給予了我們很多關懷和榮譽,“編外雷鋒團”先後被評為全國全軍“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全國離退休乾部先進黨支部”,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還作出了向“編外雷鋒團”學習的決定。

  如今,我們可以自豪的向老團隊報告:雷鋒精神已經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一個學雷鋒、樹新風的熱潮正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生生不息。我們將在老團隊這杆學雷鋒大旗引領下,珍惜榮譽,再接再厲,讓雷鋒精神薪火相傳、代代發揚,在學習雷鋒的征程中再寫新篇章,再續新輝煌!

責任編輯: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