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訊 “雷鋒號”公交車是我們撫順市公交戰線的一面旗幟。我駕駛“雷鋒號”公交車18年,每天都要路過“雷鋒團站”,每天都能接觸“雷鋒團”官兵,無數次看到他們默默無聞做好事的感人場景,時時感受著雷鋒傳人帶給我們的溫暖。

遼寧省撫順市“雷鋒號”公交車駕駛員葛福傑 東北網記者 印蕾攝
我永遠忘不了那個不知姓名的戰士。那是2002年冬天的一個早上,我駕車途經“雷鋒團站”,幾次不經意地看看後視鏡,發現一名戰士上車後就一直背靠車窗站著。當時車上人不多,主要是起早上學的孩子。我和乘客勸他找個空位坐下,他都笑著搖搖頭。半個小時後,這名戰士要下車時,對我說:“師傅,那個車窗凍住了,關不上。”這時我纔發現,他站過的地方車窗半開著,寒風裹著雪花正往車裡灌。車上乘客被深深地打動了,一個穿羽絨服的小伙子走過去,又站到了那個位置上……
這個戰士不經意的舉動,讓我對“雷鋒團”的官兵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他們學雷鋒真正學到了心裡頭,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一點一滴的言行中。常坐這路車的老乘客都說:“‘雷鋒團’官兵無論走到哪兒,穿不穿軍裝,一眼就能看出來。”為什麼一眼就能看出來?在長年累月的接觸中,我有了自己的答案:“雷鋒團”的官兵,眼中總有需要幫助的人,總在乾著助人為樂的事兒。有3名戰士曾在大年除夕幫助一位慕名找來的外地司機修車,躺臥在冰天雪地裡一乾就是6個多小時;有2名班長熱心關愛5名留守兒童,經常抽時間陪孩子過周末當起了“代理爸爸”;有1個連隊的官兵與社區空巢老人“攀親”,為老人送去溫暖和快樂……像這樣的事兒,我們撫順人大都能講出好幾件。一提起“雷鋒團”,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
我們這代人,是聽著雷鋒的故事、唱著學雷鋒歌曲長大的,雷鋒那種艱苦朴素、敬業奉獻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些看不慣,覺得他們玩著時尚手機,聽著流行音樂,腦子裡整天是偶像明星,不為別人著想,不願吃苦奮斗,不會有太大出息。是“雷鋒團”一個叫鄭莆仁的戰士,讓我轉變了看法。最初小鄭坐我車時,總是幫助乘客拎包讓座,一有時間就幫我乾這乾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還以為他是個老實能乾的農家孩子。直到去年11月,我從雷鋒網站上看到有關他的事跡纔知道,小鄭的父親擁有七八家公司、十幾億資產。他入伍前住豪宅、開名車、穿名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家子弟。當兵來到“雷鋒團”後,他在濃厚的學雷鋒氛圍影響下,收起了名牌衣服和皮鞋,改掉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服役5年沒向家裡要過一分錢,還把省吃儉用積攢的9800多元津貼,捐給災區和資助失學兒童。他年年是團裡學雷鋒標兵,還3次榮立三等功。後來,我問小鄭為啥變化這麼大,他很認真地說:“走進了‘雷鋒團’,也就走近了雷鋒。對照雷鋒,我纔知道怎樣做一個真正富有的人。”從他質朴的話語中,我看到新一代的年輕人,只要心中樹起雷鋒這個榜樣,認准為人民服務這個道理,就大有希望。
在“雷鋒團”公交車站點旁邊,矗立著一幅非常醒目的標語牌,上面寫著:接過雷鋒手中槍!50年前,雷鋒的名字與這個團隊緊緊連在一起;如今,一個個“雷鋒傳人”在這裡健康成長。我發現,“雷鋒團”官兵外出時,常常帶著兩樣東西:軍用水壺和挎包。這在六、七十年代挺流行,擱在今天,卻顯得有點“土”。我曾問一名戰士帶這些乾啥?他笑著說:“帶壺水就不用買飲料,背個挎包可以隨手收集廢棄瓶子賣錢。我們用這些錢資助貧困學生。”要不是後來看到媒體報道,我還真不大相信他說的話。2007年8月5日,《撫順晚報》報道了10名貧困學生考上大學交不起學費的消息,“雷鋒團”官兵第一個送去他們平時撿瓶子、賣廢品積攢的2萬元錢。官兵不僅幫助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還結成“幫學對子”,繼續資助他們完成學業。我在網上還看到,這些年,“雷鋒團”官兵先後幫助駐地14個貧困戶脫貧致富,資助46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累計為希望工程、貧困家庭、受災群眾捐款80多萬元。他們的事跡,總是讓我想起50年前雷鋒說的那句話:“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
近一個時期,一些地方出現老人摔倒路人不敢攙扶等人心冷漠的事兒,引發了人們對社會道德的議論。我就聽到有人說,現在好人不能當,好事不敢做。但“雷鋒團”的官兵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好人要爭當,好事要常做,學雷鋒永遠沒有錯。2009年9月的一天,我在駕車途中,坐在前排的一名戰士叫我趕緊停車救人,他說有位老人摔倒在路邊,頭上流著血。有的乘客提醒他:“小伙子,這年頭啥事都有,小心沾包。”可他二話不說,車沒停穩就跳下去,跑到老人跟前,一邊想辦法止血,一邊攔出租車。事後我聽說,這名戰士是“雷鋒團”的盛金龍。他把老人送到醫院後,墊付了400元醫療費,聯系上老人的家人,纔悄然離開醫院。老人出院後,經多方打聽,纔找到盛金龍。在家人的攙扶下,將一面“見義勇為好戰士,當代社會活雷鋒”的錦旗送到“雷鋒團”。在很長一段時間,盛金龍救人一事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很多人都說:如果人人都像“雷鋒團”戰士那樣,少一點顧慮,多一分愛心,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溫暖!
“雷鋒團”就是“一團火”,溫暖著他人,感動著社會,也帶動了我們撫順市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學雷鋒隊伍。2010年3月,“雷鋒團”發起了續寫“雷鋒存折”行動,撫順人民積極響應,我們“雷鋒號”司機也紛紛奉獻愛心。短短3天,雷鋒存折就多了10餘萬元。曾經為雷鋒辦理最後一筆存款的王玉珍老人深情地說:“這麼多人續寫雷鋒存折,讓我感到雷鋒始終沒有離開我們!” 10年前,“雷鋒團”倡議種植“雷鋒林”活動,當年撫順市就有一萬多人參加進來。如今,一片片“雷鋒林”拔地而起,一座座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家園。在“雷鋒團”的影響感召下,我們撫順市叫響了“人人學雷鋒,扮美雷鋒城”的口號,群眾自發組成了4萬多個學雷鋒小組和2900多個學雷鋒服務隊,還有雷鋒小學、雷鋒崗亭、雷鋒班組、雷鋒廣場等一大批“雷鋒號”群體和地標, “全民學雷鋒”成為撫順市精神文明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
作為我們撫順市“雷鋒號”的一員,我有更多的機會近距離接觸這麼多“雷鋒團”官兵,這是一種榮耀和偏得。當一個像雷鋒那樣的司機,是我人生的不懈追求。18年來,我把乘客當親人,用愛心把穩方向盤,曾連續3年照顧一位80多歲的孤寡老人,還救過一位頭部重傷的打工青年,在醫院照料過昏迷一個多月的工友,多次被省市評為勞動模范、“百姓雷鋒”和優秀共產黨員。雷鋒,讓我看到了崇高;“雷鋒團”官兵,讓我懂得了堅守。路沒有盡頭,車轍不斷延伸,學雷鋒、做雷鋒將是我們“雷鋒號”公交人永遠不變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