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2日訊 題:帶領赫哲人致富的“莫日根”——記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
張浩 記者楊林川
|
一個曾經人均年收入僅500元的貧困村,在他的帶領下一躍成為人均收入逾萬元的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佳木斯市文明村……
他,就是曾多次獲得赫哲英雄“莫日根”稱號的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
地處黑龍江南岸,距同江市140公裡的八岔村,是赫哲族聚居地之一。近年來,因漁業資源減少,使長期以漁獵為生的赫哲人一度陷入“靠政府救濟度日”的境地。
2003年,尤明國任村支部書記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如何盡快使全村走出困境。八岔村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發展種、養殖業條件得天獨厚。在廣泛探討並征得村民意見後,隨即形成了“棄船上岸搞轉產、以養代捕蓄資源、民族旅游拓財源、以人為本促和諧”的八岔村發展思路。
讓赫哲人改變薪火相傳的漁獵生產方式,向陌生的種養殖業方向發展談何容易。尤明國帶著村民乾,做給村民看。他與尤宏軍、付志成等黨員乾部率先在八岔島墾荒種地,當年人均純收入就由原來500元猛增到2000多元。兩年後,60多戶村民先後走下捕魚船,在八岔島上建起30000畝的轉產基地。大豆、玉米及芸豆等經濟作物開花結果。
種植業轉產的成功讓村民看到了希望。尤明國因勢利導,鼓勵村民依托“四泡一河”及大面積草原發展養殖業。王清貴、董建勛等一批村民在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使梅花鹿、肉牛、魚、蟹等養殖業迅速發展。僅董建勛一戶的水產養殖年收入就超過60萬元。
如今,八岔村的經濟結構由過去單一的捕魚業為主,發展形成種、養、餐飲服務、運輸等多元化經濟格局,漁民的人均收入大幅提昇,2011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逾萬元。
轉產,使小漁村“涅槃重生”。 600平方米文化中心大樓拔地而起;村主乾道路全部硬化並安裝了路燈;赫哲老區改造新區建設一蹴而就。農家書屋、休閑廣場、民族舞蹈隊、籃球隊紛紛亮相。飯店、歌舞廳、洗浴開業大吉,八方賓客紛至沓來。赫哲人的生活豐富多彩日新月異。
走進村民李俊130平方米的新居,廚房、衛生間、臥室、客廳功能齊全。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時尚的裝修和現代家具一應俱全。“現在,村裡每年都有新變化,福利待遇不斷提高,生活比你們城裡人好”。
曾連續幾年對村裡5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每人補助1000元生活費、為153戶漁民繳納每戶每年400元的漁業管理費、每年為村民發放價值9萬餘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質……。目前,村民的合作醫療保險費、自來水費和有線電視入戶費全部由村裡承擔。如今,村民全部住上磚瓦房, 60%農戶購置了電腦,10%的農戶有了私家車……
采訪尤明國時,正趕上他在市裡跑項目。“引資組建糧食深加工企業,發展綠色食品,打造八岔島品牌;闢建集餐飲、娛樂、工藝品加工等於一體的赫哲民俗文化一條街,繼承發揚赫哲傳統文化。這是今年村裡要完成兩個重點項目”。
談起八岔村未來的發展,尤明國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