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我省最大碳匯林紮根葦河林場 認證後可網上進行國際交易
2012-04-17 09:08:57 來源:生活報  作者:唐文穩 趙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碳匯林經營管理流程圖。

  編者按:“碳匯”指的是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森林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氣候變暖就會減緩。具備吸收二氧化碳功能的森林,通過一定的資質認定就可以成為碳匯林。碳匯林與普通林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在一起。2009年國務院在關於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中,碳匯林業作為一個新的概念被提出,但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中,這個概念很早就被國際社會提出來了,可進行網上國際交易。或許過不了多久,賣碳創收,也會為我省創造不小的經濟效益呢。

  生活報4月17日訊 你知道嗎?當你乘坐飛機從哈爾濱飛往北京,這一路上排放了約180千克二氧化碳。當你開著一輛2.0排量的小轎車從公路大橋開往哈站,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813克。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全球氣候變暖,那麼,人類該如何“消解”二氧化碳排放的副作用呢?答案是,種樹建林。

  16日上午,我省最大碳匯林啟動儀式在距哈爾濱200公裡以外的尚志市葦河林業局新興林場啟動。一輛排量為2.0的小轎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0噸,而約14畝碳匯林生長一年就可以全部吸收這些二氧化碳。我省的企業和個人參與捐贈碳匯林能享受相應的權利;碳匯林在計量認證後,還可以拿到網上進行國際交易。

  萬餘株鄉土樹種將栽進碳匯林

  據悉,這片碳匯林是繼尚志國有林場管理局黑龍宮林場後,我省第二片,也是最大的一片碳匯林,面積為4公頃。

  在啟動儀式現場,記者看到,來自哈市的百餘位勞模拿著鐵鍬等工具挖坑、填土,一幅熱火朝天的景象。來自哈爾濱建成集團有限公司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侯兆濱,一邊給剛種上的雲杉樹填土,一邊告訴記者,他原來也不了解碳匯林的概念,在來之前查閱過資料後纔得知,造碳匯林是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改善生態環境,清楚了概念後,他更加覺得做這件事很有意義。“我回去後要把碳匯林的概念告訴給身邊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造碳匯林的隊伍中來。”

  據我省森林工業總局局長魏殿生介紹,這片造林地原屬於荒山荒地,設計樹種為紅松、雲杉、落葉松、水曲柳、楊樹等鄉土樹種共11900株,實行帶狀混交。

  我省發展碳匯林優勢得天獨厚

  據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劉濱凡介紹,我省從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上看,均居全國首位,豐富的森林資源形成了巨大的寶庫,為造碳匯林提供了先天的優勢條件。

  “碳匯林不同於普通的林,它從種到長,包含著一個計量、檢測和認證的過程。”劉濱凡副院長說,“首先要有標准,纔能確定森林是否真實地吸收了定量的二氧化碳。”

  “每片碳匯林的計量監測期為20年,這20年中,需要有資質的單位去檢測。”劉濱凡副院長介紹,目前國家林業局認定了十多家有碳匯資質的單位,可以負責前期的設計和計量,我省林業科學院便具有相關的認證資質。

  碳匯林建成後,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後期的養護和管理工作,比如林區防火、病蟲害、亂砍濫伐等都需要專人專管。“所以要有好的機制和管理辦法。”劉濱凡副院長說。

  我省企業捐贈碳匯林可享稅收優惠

  劉濱凡副院長表示,除了省森林工業總局捐贈的一千萬人民幣,目前我省還沒有本土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碳匯林的捐贈和認購。“中國企業由於沒有減排強制要求,企業主動購買碳排量的還比較少。特別是我們省,企業對於碳排量的購買意識比較薄弱,還需要一些時間。”

  如今,對於參與捐贈碳匯林的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黑龍江碳匯專項基金組織制定了相應的措施,使他們享有相應的權利:獲得經過計量、檢測、核證、注冊的碳信用額,並將其計入專門賬戶,在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官方網站上予以公示。享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企業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個人捐贈支出按照現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准予在所得稅稅前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還可以獲得該專項基金頒發的相關證書,在公共媒體上進行宣傳,充分展示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綠色形象,以提高自身軟實力,增強企業公眾影響力。

  如果是個人,想要為溫室氣體減排做貢獻,都可以通過購買碳匯林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

  碳匯林具有“雙效益”

  “碳匯林經計量、認證後可拿到網上進行國際交易。”劉濱凡副院長向記者介紹,“我省開展的碳匯項目,測算出吸收二氧化碳的多少,就可以到國際市場進行碳交易。”根據《京都議定書》中一些發達國家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約定,有的國家在本國內難以完成既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只能購買發展中國家的森林碳匯項目。

  碳匯林與普通林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在一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植樹造林是收益緩慢的產業,但是如果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現在不多的投入,便可以發展碳匯林項目,推動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甚至賣碳創收,是一條很好的發展途徑。對於碳匯林建設工程,劉濱凡副院長認為,該項目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責任編輯:王凌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