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綏芬河海關傾力打造服務品牌 積極助推口岸經濟發展
2012-04-18 21:29:24 來源:東北網  作者:於振禮 張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8日訊(於振禮 記者張強)“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綏芬河海關以“優化監管服務,促進科學發展”為主題,將創先爭優活動與落實海關大監管體系建設任務、促進企業轉型昇級、加強隊伍建設防范三大風險相結合,把增強監管效能、提高通關效率、幫扶企業發展擺在首要位置,引導全關8個黨支部和110多名共產黨員以實際行動服務企業群眾,助推綏芬河口岸經濟發展。

  深化業務改革 傾力打造“高效服務”品牌

  綏芬河海關以深化三項業務改革為切入點優化海關監管,提高通關效率,打造“高效服務”品牌。

  優化智能通關模式,提高通關效能。大力推進海關信息化建設和業務改革創新,充分運用“制度+科技”手段對現有科技監管設備進行更新換代。在綏芬河鐵路口岸把已建成使用的物流監控系統、列車影像抓拍系統、物流信息查詢系統與自主研發的鐵路車輛錄入系統、行李物品登記系統進行優化整合;在綏芬河公路口岸把已建成使用的大型集裝箱檢查系統(H986)、公路電子地秤測量系統、汽運車輛管理系統、RM2000幅射探測設備與在建的物流監控系統有效整合。通過上述兩套“五位一體”的系統化科技監管通關系統的投入運行,不斷加強人機配合,促進各系統整合提速,力爭在現有基礎上再次縮短通關時間,提高通關監管效能,實現非海運貨物24小時放行率不低於98%的業務目標。

  積極推進分類監管,增強口岸競爭力。認真落實《海關總署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合作備忘錄》和海關總署《支持黑龍江省提昇對俄經貿發展水平的6項措施》,積極引入“由企及物”風險管理理念,根據企業守法狀況實施差別化管理,對誠信好的A類以上企業實行大客戶協調員制度,給予優先辦理海關業務、實施較低查驗率、免擔保、預歸類、預審價等便利措施。繼續推行“三查合一”和分類通關改革,強化後續管理,健全物流監控體系。落實“守法高效,失信嚴控”原則,縮短高資信企業通關時間,努力擴大口岸通行能力。

   突出窗口特色 傾力打造“陽光服務”品牌

  綏芬河海關在“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中提出“用公開贏得公信,用服務贏得滿意”的口號,以“陽光通關,服務企業”為抓手,不斷擦亮海關窗口,主動服務企業,拓寬服務途徑和范圍,努力打造“陽光服務”品牌。

  擦亮海關服務窗口。采取公開身份上崗,公開服務承諾,在各業務窗口普遍設置“黨員示范崗”、“青年文明號服務示范崗”等形式亮標准、亮身份、亮承諾;通過開展業務培訓、技能比武、崗位競賽等途徑比技能、比作風、比業績;通過基層科室和黨小組推薦、黨支部民主評議、黨員群眾投票等公開程序評選出三個“先進黨支部”、10名“優秀共產黨員”、12名“國門服務之星”,以點帶面,引領帶動全關人員“學習身邊人、乾好當前事”,立足本職,奉獻進取,爭創一流業績。

  大力推行陽光通關。依托門戶網站、公告欄等信息載體,做好關務警務公開工作,在報關廳、監管場所和辦公區設置電子滾動屏幕、公告欄、宣傳板、觸摸屏、服務臺和投訴意見箱等,及時公布海關公告、工作流程、服務承諾、工作時限、執法標准等海關資訊,使得進出口企業、報關公司等相關人員實時、自動獲得海關政務公開信息,增強了企業對市場的掌控能力。積極推行“一站式”服務,簡化作業流程,方便企業和群眾辦理海關業務。不斷加強與地方黨委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的溝通聯系,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

  深入企業調研走訪,提供優質服務。關領導經常深入轄區重點企業調研走訪,聽取意見,解決困難。選派科級領導乾部和業務骨乾擔任“海關事務協調員”,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協調,提供個性化貼身服務,做好幫扶工作。組織黨員業務骨乾到各企業上門提供政策法規諮詢服務,主動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以服務贏得了滿意。

  夯實管理基礎 打造“規范服務”品牌

  綏芬河海關將“為民服務創先爭優”活動與學習型組織建設和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夯實隊伍管理基礎,努力打造“規范服務”品牌。

  優化服務標准,規范執法服務。將“四好”的總體要求細化為本部門、本崗位工作的具體標准和做好服務的具體承諾,以爭創青年文明號、巾幗文明崗等為載體,開展微笑服務月、文明服務月、青年服務月活動,落實“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從規范執法程序、統一執法尺度、落實責任追究等方面入手,要求一線執法關員嚴格執行各項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一步提高服務規范化、標准化水平。

  強化崗位練兵,提昇服務能力。深入推進學習型海關建設,大力開展全員崗位練兵和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廣大關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堅持文化育關,持之以恆地開展海關文化建設,提昇乾部職工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引導廣大黨員群眾參與到課題攻關、業務改革等重大工作任務中來,做到用事業來凝聚人、鍛煉人、造就人,形成“人人是學習之人、處處是學習之所”的濃厚學習氛圍。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