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極少數彩民想一夜暴富 買彩到病理性賭博距離多遠?
2012-04-21 09:43:2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戴鋼 張大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1日訊 絕大多數彩民購彩是為了娛樂,他們在購彩時為自己留下了一份希望,也為公益奉獻了一份愛心。但也有極少數彩民為了“一夜暴富”,瘋狂購彩,患上心理疾病——

  “病理性賭博”患者可發生與戒煙、戒酒等精神活性物質相類似的“戒斷反應”,如停止賭博時會出現心煩意亂、緊張焦慮、坐臥不寧、困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如果企圖戒賭,其情緒會變得悲傷、低落。與藥物依賴者用藥物劑量越用越大的情況類似,“病理性賭博”患者下的賭注也會越來越大。

  “假如讓我中一次500萬,我一定洗手不乾了。哪怕只中一次一等獎,我也發誓再不碰彩票了,絕不讓家人再為我操心。”這是市民吳玉剛(化名)來到哈醫大心理門診後,面對心理醫生說出的第一句話。然而,他的這個保證在心理醫生看來,可信度幾乎為零。因為根據吳玉剛姐姐的描述和醫生的初步診斷,吳玉剛已經出現了名為“病理性賭博”的心理問題。

  “病理性賭博”在心理學上被描述為:“頻繁出現、反復發作的賭博行為,已佔個人生活的主導地位,且對其社會、職業、財產,以及家庭價值觀念與義務都造成損害。”這些表現在吳玉剛身上已逐一得到了驗證。

  日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彩票事業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彩民行為網絡調查》。這是近年來國內規模最大的關於彩民行為與心理的調查活動,共有近18萬名網友參與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現有彩民2億多人,其中心理異常的“問題彩民”約有700多萬人,佔彩民總數3.5%;“重度問題彩民”達43萬人,佔彩民總數0.2%。

  一個保安隊長的“富人夢”

  “每天看著那麼多人開著豪車進進出出,我每月的工資只有2000多元。別說汽車,連一個汽車輪子也買不起。”在我市一個高檔住宅小區當保安隊長的吳玉剛,每次看到業主開著高級汽車進出時,心裡總是失落。他做夢都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這些業主一樣,開高級車,出入高檔場所。四年前,他將這個夢想寄托在彩票上。

  然而四年過去了,日復一日的購彩經歷,不但沒讓他的生活越過越好,反而使他失去了工作和家庭。即使這樣,吳玉剛仍執著地認為,只要堅持下去,大獎總有一天會眷顧他。

  四年前,27歲的吳玉剛結婚不久,那時他不買彩票,日子平平靜靜。然而在一個早晨他發生了徹底改變。


 

  那是一個星期一的早晨,吳玉剛聽說同一個保安隊的張某買彩票中了兩萬元。於是,保安隊裡的所有人都開始買彩票。彩票成了大家每天談論的話題。

  作為隊長的吳玉剛更是按捺不住自己已被壓抑了很久的“富人夢”,他看到了一條“發橫財”的陽關大道——買彩票,改變自己的生活。於是,他平生第一次走進了投注站,按照自己和妻子的生日編寫了兩注號碼。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投注竟然中了50元錢。這次意外收獲,讓初次購彩的吳玉剛欣喜若狂。“當時我心裡想,如果當初多投幾注,那麼中的就是幾百元了。雖然這幾百元不能讓自己變成富人,但至少可以讓手頭寬裕些。”在這次意外收獲之後,吳玉剛此後幾乎期期都買彩票,然而卻是賠多賺少。於是他學著老彩民的樣子,開始研究彩票,也就是成為彩民口中常說的“技術型彩民”。

  吳玉剛說:“剛剛開始研究3D彩的玩法時,我也很小心,心裡總在想,中不中沒關系,反正也沒玩得太大。”他給自己定了一個標准,每天買彩票的錢不能突破20元。很快一個月過去了,一次也沒中。這時他發現,在同一個彩站買彩票的幾個老彩民經常合伙購彩,人家幾乎天天中獎。經過打聽纔知道,這幾個老彩民合伙買“組6”,於是他也找了幾個老彩民開始“組團”買“組6”。

  “組成團隊後,我就開始夢想,中了大獎要乾些什麼。這樣的夢我做了兩個月,不但沒賺到錢,倒賠了3000元。”眼看著辛苦攢下的積蓄賠了進去,吳玉剛很不甘心。

  他決定重新仔細研究3D彩。一個月後他拿著自己精心研究的方案開始買彩。這次他似乎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在一個星期內,他每天都能中600元。拿著一個星期內中得的4000多元,吳玉剛高興得幾晚睡不著覺,一遍遍地憧憬著自己將要實現的富人夢。

  他陷入了“病理性賭博”

  有了成功經歷,吳玉剛覺得自己離大獎已越來越近。於是他抱著必中大獎的決心,把大部分時間都耗在了彩站,並加大了投注。他在一次次瘋狂加注的同時,整日推敲投注號碼,茶飯不思。然而,接下來他再也沒有得到幸運女神的垂青,家裡不多的積蓄也很快因為買彩票而花光。

  “當時妻子勸我別再買了,我總是告訴她,‘我有預感,這注號碼肯定會中,只是時間的問題’。”一次,妻子讓吳玉剛去市場買一袋大米回來。可是他走到半路就鑽進了彩票站,花光了妻子給他的買米錢,結果一分錢也沒中。他只得向朋友借了300元錢買了一袋大米,將剩下的錢繼續投注,但依舊毫無所獲。

  面對沈迷於彩票的吳玉剛,妻子逐漸失去了耐心,在結婚兩年後與他辦理了離婚手續。失去了家庭的吳玉剛,對彩票更加瘋狂,經常是整天都“泡”在彩站裡,研究各種走勢圖。由於研究彩票佔去了他大量的時間,他對工作也逐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被老板解僱。

  失去了工作意味著失去了經濟來源,吳玉剛開始四處向親屬和朋友借錢買彩票。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他借錢是為了買彩票,因此借給他錢的人越來越少,債主們卻經常登門討債。由於吳玉剛無力還債,債主們找到了他的姐姐要求還錢。吳玉剛姐姐替他償還了4萬多元的欠款後,將他帶到了心理門診,希望醫生能幫助吳玉剛擺脫以前那種無法自拔的購彩生活。

  聽吳玉剛姐姐對弟弟的描述和吳玉剛本人的自述後,醫生診斷,吳玉剛患上了“病理性賭博”的心理問題。針對吳玉剛所表現出來的癥狀,醫生對他采取了藥物加心理治療的辦法。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吳玉剛擺脫了“病理性賭博”。心理上的“病”雖然治好了,但是想到已經離他而去的妻子,吳玉剛感到非常後悔,後悔對彩票畸形的癡迷讓他失去了家庭和工作。


 

  買彩釋放多巴胺

  產生“犒賞效應”

  作為黑龍江省司法鑒定人協會理事的張磊晶,曾經多次參與因彩民心理問題導致的刑事犯罪的司法鑒定。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身心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精神科主任張磊晶說:“在心理學上,如果一個人有一點博彩、投機心理不是壞事,只要有效控制、適當運用,可以有助於經濟活動的成功;一個社會,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利用這種心理,也會有助於開拓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然而,

  一些人往往容易對博彩和投機心理產生失控,‘人壽有限,物欲無窮’,心理不平衡與利欲熏心,是產生不顧家庭收入而博彩的心理根源。”

  張磊晶說,曾經轟動全國的“東北彩王”馬洪平詐騙案,就是典型的由於心理問題引發的刑事案件。當時,來哈生活多年的馬洪平在2003年第一次中得500萬大獎後,並沒有停止購彩,而是繼續加大了購彩的力度,他認為自己還可以中到大獎。當他在2004年第二次中得500萬大獎後,他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中大獎的訣竅,還可以中得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500萬元大獎。於是,買彩票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事情。少則幾千,多則五六萬元的投注,讓他很快將先前中得的全部獎金花光。他繼續以承包工程的理由向其他人借了100多萬元用於購買彩票,最後以詐騙罪被判刑。其實,在心理專家看來,馬洪平具有心理疾病“衝動型控制障礙”的明顯表現。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買彩票只是為了娛樂,並不會發展到出現心理問題的程度。殊不知,一些心理問題往往是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出現了。比如,現在很多彩民每天都要買彩票,雖然購買的金額不大,但只要一天不買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這其實已經是出現心理問題的前期征兆。”張磊晶說。

  因彩民患上“衝動型控制障礙”而引發的刑事案件不在少數。史藍(化名)是我市一家民營企業的出納員,幾年前開始購買彩票,當時史藍每次購彩的金額並不大,只有10至20元。中過一些小獎後,史藍的投注額變得越來越大,她始終認為自己一定可以中得大獎。於是,她開始每天都要購彩,有時因為一些事情耽誤,沒有買上當期的彩票,她就會非常煩躁焦慮,甚至對身邊的人大發脾氣。漸漸地,她將每個月的工資幾乎全部用到買彩票上。除了工資之外,她還將家裡能夠變賣的東西全都變賣用來購彩。隨著史藍的投注額越來越大,她已經很難籌到錢買彩票。於是,她盯上了每天從手裡大量流過的公款。為了購彩,她偷偷地挪用了10萬元公款,這件事很快被單位領導發現。當史藍被警察帶走時,她也沒有中上那個曾經讓她無數次憧憬的500萬大獎。

  在對史藍進行精神鑒定時,她說,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她購買彩票並不是為了中獎,而是追求在開獎那一瞬間的刺激。在那一刻,她的大腦似乎得到某種滿足,身體中的某種情緒得到了釋放,而手中的彩票是否中獎,在這個時刻對她來說反而顯得不是很重要了。據張磊晶介紹,史藍描述的這種情況,其實是人體大腦中出現的一種“犒賞效應”。就像很多煙民認為吸煙可以提神,但是經過現代研究表明,卷煙中並不含有使人提神的物質。之所以有人吸煙後可以感到精神振奮,是因為尼古丁被吸入體內後與煙民腦中的特定受體結合,促使大腦中的愉快中樞釋放多巴胺,產生“犒賞效應”。一些彩民沈湎於買彩,投入越來越大,最終無法自拔,這正是買彩後大腦中的愉快中樞釋放多巴胺,產生“犒賞效應”惹的“禍”。

  從買彩到“病理性賭博”

  距離有多遠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雖然有些人為了能夠“一夜暴富”,瘋狂購彩甚至不惜觸犯法律,但絕大多數的彩民購彩還是為了娛樂,他們在購彩的過程中為自己留下了一份希望,也為公益奉獻了一份愛心。我市一家單位的司機魏師傅就是這樣一位彩民。

  用魏師傅的話說,就像有人業餘時間喜歡下棋,有人喜歡打麻將,“買彩票就是我的娛樂活動”。“每天下班後,我都要對著號碼走勢圖研究一番,選出幾注自己認為比較好的號碼,有時間就去彩站買彩票,順便與其他彩民交流交流購彩經驗,沒時間的話就打電話讓彩票站的人幫忙購彩,過幾天再給他送錢去。”魏師傅說,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很愜意,但絕不會為研究彩票而影響工作和家庭關系。

  魏師傅講,他購彩十幾年,從沒中過什麼大獎,最多只中過一兩次幾千元的小獎。他開玩笑說,購彩對於他來說就是“穩賠不賺”。


 

  每次少則數十元,多則投入一二百元,這對於月收入3000多元的魏師傅來說,是不小的一筆數目。對此魏師傅有他自己的打算,“我的孩子已經獨立,又沒有父母需要贍養,沒什麼生活負擔,買彩中了當然開心,不中就當是奉獻給福利事業了。”抱著這樣的心態,魏師傅活得很灑脫。

  那麼,“問題彩民”和普通彩民之間究竟存在什麼區別呢?張磊晶說,普通彩民和“問題彩民”之間最大的差別,就看是否對買彩這種行為有“成癮性”。如果一個人將購彩只當作一種娛樂,能對這種行為進行必要的控制,這樣的人就是普通彩民;反之,則可能是“問題彩民”。

  張磊晶說,在現行國際精神疾病分類系統裡,“彩癮”可以歸入“病理性賭博”一類,或者歸入“習慣和衝動控制障礙”這一大類裡。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准和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均把“病理性賭博”歸於“衝動控制障礙”條目下。其診斷標准為:1.腦海中總想著賭博之事;2.賭注越來越大纔覺得過癮;3.屢次想戒或少賭都以失敗告終;4.企圖控制賭癮時,會覺得全身不自在,心煩意亂或易發脾氣;5.情緒低落或者感到焦慮時,便想以賭來躲避問題;6.輸了就會想著什麼時候贏回來;7.為了隱瞞自己的賭癮,不惜向家人或其他人撒謊;8.為了賭,曾涉及欺騙、作假、偷竊或失信於人等;9.為了賭,曾傷害與親朋好友的關系,甚至因此失學或失業;10.為了賭,搞得債臺高築,家破人亡。如果一個彩民具備了上述癥狀中的5種,就可以被診斷為“病理性賭博”。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彩民的心理問題更多表現在對某一個號碼過於迷信,對某一期彩票沒有購買表現得十分焦慮,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拋家捨業”

  瘋狂“底氣”從何來

  據介紹,根據相關機構測算,目前我國幾種單注獎金達到500萬元的彩票的中獎概率,都在千萬分之一以下。其中,雙色球的特等獎中獎概率為一千七百二十萬分之一,七星彩的特等獎中獎概率為一千萬分之一。面對如此低的中獎率,為什麼還有人為之瘋狂,是什麼給了他們為博彩“拋家捨業”的動力和勇氣?

  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王愛麗認為,由於社會地位的缺失,很多彩民在心理上都希望通過買彩票“一夜暴富”,從而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但實際上,這是社會上流行的“金錢至上”的風氣在彩票行業上的一個折射。在沒有其他很好的、快速的致富辦法的情況下,許多彩民就把買彩票中大獎當成了唯一的辦法。這也說明,在某種程度上,彩票行業自身的宣傳和被社會公眾正確認知的程度還存在不足。

  或許,多種因素構成了滋生“問題彩民”的土壤,但最根本的問題還在於一些彩民自身的心態失衡。

  王愛麗說,能否中彩票,本身與購彩人的能力、知識、智慧沒有任何關系,購彩純粹是慈善與娛樂行為,即使中獎也純粹屬於偶然。普通人在購彩動機上,應該強調這種行為的娛樂性,降低其功利性。而對於“問題彩民”,除了采取心理治療的手段外,還應該重塑人們的社會價值觀,改變一些人金錢至上的意識,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公平合理的社會秩序,不讓一些彩民將致富希望完全寄托在極其渺茫的中彩票大獎上。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