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肇東:聞『雨』而動春耕忙
2012-04-23 09:16:03 來源:東北網-綏化日報  作者:李曉東 車彥旭 趙明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綏化4月23日訊 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谷雨前後,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肇東市,春意萌動,田野裡一處處春種現場格外忙碌。整地起壟,撒施農肥,播種覆膜……這些春耕“活兒”,已多由大型農機具代勞,地裡忙碌的人影並不多,以往人聲鼎沸的傳統春耕圖被馳騁的大型精密播種機、藥械機、噴灌設備和隆隆的機器轟鳴聲所取代。

  在肇東市五裡明鎮的玉米噸糧田示范區, 4臺大型精密播種機正在同時作業。示范區內的東昇玉米種植合作社今年引進了一項新的玉米栽培技術——大壟雙行技術。把過去的兩壟地合成一大壟,在壟上種兩行玉米。小壟雙行以前一畝地是4000株,大壟雙行一畝地能達到5000株,增加了株數,增加了產量。合作社負責人焦萬生介紹,大壟雙行技術不僅增加了種植數量、生長後期能夠通風透光,同時大型精密播種機、大型噴灌設施也都派上了用場。靠著大型精密播種機,這個示范區的5萬畝地兩三天就能播種完成。眼下,這項新技術正在全省全面推廣。

  從4月16日開始,肇東市大田播種全面啟動,與以往春種不同的是,今年該市堅持以“水利化、機械化、科技化、合作化、產業化、市場化、城鎮化、生態化”方針為統領,全面提昇備春耕水平,實現了由小白龍向大噴灌加速轉變,新上大型噴灌設備907臺(套);實現了由小四輪向大農機加速轉變,組建千萬元大型農機合作社36個;實現了由小農戶向大群體加速轉變,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36個;實現了由小站所向大體系加速轉變,構建了以國家和省級23名專家為主導、每村配備1名農技員的科技服務體系,推動該市農業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實現了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的轉變。

  肇東,十年九旱。今年特別突出以水備耕,以抗保種。先後組織15個鑽井隊晝夜施工,新打機電井600眼,總量達到8200眼,全部達到合閘出水狀態,單井覆蓋面積降到430畝;維修提水泵站,加固溝塘渠壩,爭搶頭茬水,確保農田全部實現坐水種。為防止“卡脖旱”和“春夏連旱”,去秋以來,共安裝時針式大型噴灌846臺(套),卷盤式噴灌32臺(套),平移式噴灌4臺(套),移管式噴灌25臺(套),發展膜下滴灌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發展到128萬畝,節水30%以上,徹底結束了小白龍“大水漫灌”的時代。落實水泵1700臺、柴油機200臺、抗旱水桶5000個,確保一次播種苗齊、苗全、苗壯。

  同時,發揮大農機作用,全市深松整地面積達到120萬畝,110厘米大壟面積達到5萬畝,水田秋翻面積達到36萬畝。通過實施農機農藝有機結合,大力推廣精量點播、分層施肥濾水和同步藥械作業等先進技術,大機械精量播種面積達到10萬畝,全部實施播後鎮壓,確保一次播種保全苗。在水田標准化生產上,該市建設了智能化催芽浸種基地1處、超級大棚67棟、標准大棚4941棟、智能溫室5棟、30棟以上集中化小區106處,集中整理土地10萬畝,建設萬畝大方1處、千畝大方15處,完成了“小池子”向“大方田”、“經驗化”向“智能化”的根本轉變。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水田畝施化肥量80公斤,大田畝施化肥量75公斤,農家肥增加到3立方米,全面推行種子包衣技術。全市春種資金投入20億元,增加17%;化肥投入24萬噸,增加15%;種子擺放1600萬斤。

  與此同時,該市還與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省農科院等11所院校合作,成立了糧食高產創建專家組,聘請農業部玉米專家組組長趙久然為總顧問,省農科院專家曹靖生和農墾專家為組長,建立試驗示范基地12處,成立水稻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各1處,確立了玉米“40字”、水稻“48字”高產栽培模式,實現了由農民種地向專家種地轉變。

  目前,該市大田播種預計到5月1日基本結束,水田5月5日開始插秧,到5月20日基本結束。全市春耕將會提前5至7天,搶奪積溫102度,為確保農業“九連增”打下堅實基礎,向建設全國一流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加速邁進。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