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訊(記者 王蕊 吳萌)26日是哈醫大二院第八屆“愛心日”,主題是“關注房顫人群,力求早期治療”。記者從“愛心日”大型義診活動獲悉,老年人房顫的發病率高達10%,是僅次於高血壓、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專家表示,房顫患者發生腦中風的幾率大約是正常人的4—7倍。
哈市51歲的李先生,在約三周前發現自己視力模糊、頭暈且半身無力,由於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病史,李先生沒有對這些癥狀放松警惕,立即到醫院就診,CT檢查後醫生告知是輕度腦梗,幸好及時的搶救讓李先生免除了腦梗的後遺癥,只是輕度的肢體不適,李先生和家人認為,只要堅持科學用藥和積極的康復治療,就可以熬過這一關。
然而好景不長,李先生的身體並沒有持續好轉,而是每況愈下,無奈再次做檢查,醫生發現其下肢動脈栓塞,必須進行取栓手術,手術成功進行,但患者並不知道自己為何總是發生“血栓”,於是在哈醫大二院進行全面查體,經檢查,發現患者有嚴重的心房顫動,即房顫。醫生告訴李先生,房顫纔是導致李先生血管發生栓塞的根源。這時李先生回想起來,原來一直以來確實有過心髒不適的癥狀,但覺得是輕度的心律失常,就沒有當回事兒,卻沒有想到房顫原來是導致這些疾病的“病根兒”。
房顫是一種惡性的心律失常,心房率為350-600次/分鍾,不協調、不規則的顫動是疾病的表現,很難預料發作和停止的時間。據統計,中國有房顫患者800萬,老年人房顫的發病率高達10%,是僅次於高血壓、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據哈醫大二院心血管醫院院長於波教授講解,房顫最大的危害是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血栓脫落發生腦栓塞,從而導致腦中風,房顫患者發生腦中風的幾率大約是正常人的4—7倍,首次發作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50%,約為非房顫患者的2倍。
談及房顫發病的病因,於波教授指出,要追根溯源到一些相關可能誘發房顫的疾病,高血壓就是其中的一項,約半數房顫患者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癥(肥胖)、冠心病、心肌病、心髒衰竭、風心病、心室肥厚以及甲狀腺疾病也會不同程度地增加房顫發病的幾率。此外,抽煙、長期過量飲酒的人發生房顫的風險比其他人高34%左右。近年來房顫有向年輕人轉移的趨勢,抽煙、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加重了年輕人心髒的負擔,提早誘發房顫的發生。
據統計,在哈醫大二院心內科每年接治的心髒疾病患者中,有1000餘人患有房顫疾病,但由於種種原因,只有100餘人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治療。哈醫大二院心內科李述峰教授表示,其餘大多數患者在沒有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無法確保藥物長期安全、有效。在目前治療房顫的方法中,導管消融術能達到的較好的臨床治愈效果,高達80%。但由於導管消融術對醫生技術要求極高,需要醫生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指導,因此需要心血管內科專科醫生進行手術,纔能確保手術成功。
李述峰教授提醒市民,房顫的發病是有信號的,患者會感到胸口怦怦跳、脈搏強弱不等、常感覺氣短、易疲勞、運動量偏低、出現胸悶(胸痛)、突發昏厥或頭暈,癥狀出現時就預示房顫可能已經發生,應該及時就醫治療。而房顫的診斷並不難,通過醫生的聽診或進行心電圖的檢查可以確診,而陣發性房顫可在心悸發作時到急診進行心電圖檢查或進行24小時動態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