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龍江中醫』成一『派』 打造龍江文化新品牌
2012-05-03 11:16:22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袁紅穎 楊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高仲山百年誕辰紀念展。記者 楊銳 攝

  東北網5月3日訊 山峰涵仁,江水蘊智,“龍江醫派”成為我國中醫界一個新名詞,還是不久前的事。

  業內認為,“龍江醫派”是我國近現代北方新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它既有中醫學共有的文化基質,同時也吸收了滿金少數民族醫學的成分,是龍江特殊地域文化的突出標志。隨著龍江醫派的逐步發展壯大,可以打造一個響亮的龍江文化品牌,提昇黑龍江的知名度,更可以提昇龍江中醫藥商品經濟的文化內涵,挖掘無限商機。

  中醫成為一“派”,幾大要素必不可少:主攻的地方特色疾病、名醫大師、學術觀點及著作、薪火傳承等。這些龍江中醫都具備。

  【特色】

  “龍江醫派”善治雜癥,擅長大方猛藥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基礎學院院長姜德友介紹:“‘龍江醫派’和醫家,有自成一派的鮮明特色。歷史上哈爾濱地處荒蠻地帶,寒冷的氣候、文化背景與南方相差較大。決定了龍江醫派鮮明的地域特征。中醫學術講究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北方獨特的氣候、飲食特點,以及北方人人高馬大、體質強壯等原因,所患病癥及下藥量也與南方不同。北方人感冒多是外寒內熱,要同時驅寒解熱。同一藥方,南方人用藥比例為3、6、9克,而北方人就要用5、10、15克。”

  采訪中,多位知名老中醫向記者詳細介紹了“龍江醫派”的特色。

  首先,“龍江醫派”醫家善治急性熱病。黑龍江地區緯度較高,氣候以寒濕、寒燥為主,罹患傷寒、溫病者多見,尤其春冬兩季更為普遍。

  其次,“龍江醫派”善治地方特色疾病、雜病。黑龍江冬季嚴寒,易多發關節風濕痺痛。由於天冷,多數人飲食偏咸,有喜飲酒(淤熱多)、吃大肉等飲食習慣,直接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風濕、腎病、糖尿病等疾病高發。而且北方地區相對落後,人們保健意識較差,喜歡“攢病”,求醫的多為“百病纏身”的患者,造成黑龍江地區復合病癥多。北方冰雪氣候,冬季摔傷、滑倒所致的骨折及脫位情況也十分常見,因此源於蒙古、女真等善騎射的少數民族的骨傷整復、治療方法,成為“龍江醫派”的一大特色,在骨傷科治療上經驗尤為突出。

  再次,在遣方用藥方面,“龍江醫派”善用地產藥物,更因北方人體質強壯,對疾病反應較劇,龍江醫家多善用大方猛藥,實則急攻,虛則峻補,處方用藥少則一二十味,多達二三十味。烏頭、附子、大黃、芒硝、人參、鹿茸等,在其他地域的中醫藥方中,多被認為不可輕用,但“龍江醫派”則均為常用之品。

  此外,“龍江醫派”多善用外治、針灸、奇方、秘術。黑龍江是北方少數民族聚集之地,初期醫藥理論不系統,經驗零散,但在漫長歷史中,民間積累了很多奇詭的治病捷法,它們在民間廣為流傳,雖說不清醫理藥性,但臨證施用,往往立竿見影。常用外用膏藥、針挑放血、拔罐火攻等治療方法,在“龍江醫派”中也是臨床風格之一。


  【鼻祖】

  高仲山治愈梅蘭芳眼疾留佳話

  出身中醫世家的高仲山是著名的中醫學家、傑出的中醫教育家,龍江醫學的開拓者和領袖,他以卓越的中醫藥學成就,書寫了龍江杏林傳奇,是當仁不讓的“龍江醫派”開山鼻祖。

  1931年,出身中醫世家的高仲山從上海中國醫學院畢業,到哈爾濱懸壺開業,先後成立了“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濱江省漢醫會”,創辦了《哈爾濱漢醫學月刊》,闡述中醫醫理、報道臨床經驗。1941年,他開辦了“哈爾濱漢醫學講習會”,500多名全國各地的學員來到哈爾濱,經當局考試,取得開業行醫資格,成為我國中醫界的中堅力量,國醫張琪、名醫馬驥等均是講習會首批學員。

  如今,我省著名的中醫藥研究院所、進修學校等幾乎都是高仲山一手創辦的,他培養的大批中醫藥人纔,奠定了“龍江醫派”開枝散葉的深厚基礎。

  高仲山在學術上不斷創新,提出新的學說和觀點。他27歲出版專著《婦科學》。1938年,他整理改進漢醫藥,搜集漢藥局方500餘種,編著“中國最早的行業標准中藥配本之一”——12萬字的《漢藥丸散膏酒標准配本》,成為國內眾醫家的珍藏,至今仍是很多中藥廠生產某些傳統中成藥的規范和標准,其很多章節被吸收進《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1954年春,京劇大師梅蘭芳到東北巡演,突發眼疾,無法登臺,眾人一致推薦高仲山為其診治。高仲山確診其為“暴發火眼”,講解了發病原因、中醫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梅蘭芳心悅誠服,接受治療,服藥三天病情好轉,五天痊愈。兩人因此成為莫逆之交,互贈照片。梅蘭芳到吉林演出時,專程登門拜訪高的父母,連贈三天戲票以示敬意。此事在梨園和杏林之間傳為佳話。

  【傳承】

  薪火相傳,87歲張琪入選“國醫”

  既然稱為學術流派,就要“流傳”,不“流傳”無從談及對後世的影響;既然成“派”,總得有幾位代表人物,一名醫師無法成派。這些傳承者未必是親炙或私淑的師承關系,但應有鮮明的學術觀點和一大批代表著作。

  除高仲山外,龍江醫派還有與其並稱為“四大名醫”的馬驥、韓百靈、張琪,後輩有著名的張金衡、金文華、華廷芳、吳惟康、孟廣奇等20多位名醫形成的龍江名中醫群體,研究領域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骨傷科、針灸科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出版了數百部中醫學著作,成為“龍江醫派”的中堅力量和重要傳承人。

  2009年,經嚴格評定,30位國醫大師誕生。87歲高齡的龍江中醫、腎病學科帶頭人張琪赫然在列,無數龍江人為龍江中醫揚名國內外而自豪,張琪毫無懸念地成為“龍江醫派”的首任掌門人。

  據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基礎學院院長姜德友介紹,國醫評選的要求非常嚴格,全國纔評出30位,競爭激烈。除了醫術、學術思想、著作等要求外,對年齡也有“硬杠”標准,要求從醫時間達到55年以上,因此入選的國醫,年紀多在80歲以上。這個“硬杠”看似難懂,其實一說就通。中醫注重臨床經驗和養生,55年的從醫經驗可確保其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此外,國醫如果無法利用所掌握的醫術保證自己健康長壽,卻為人診病,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立派】

  醫派開山之作,確立杏林地位

  南方八大醫派林立,北方中醫枝繁葉茂卻無門無派,龍江中醫傳承人乾脆自立——“龍江醫派”!

  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屆中醫學術流派研討會在開封啟幕。作為黑龍江中醫藥學代表、傷寒學科帶頭人的姜德友突然意識到,南方各醫派根基深厚,知名度高,相比之下,黑龍江中醫雖久負盛名,具備確立醫派的一切條件,但始終沒有自己的名號,叫不響。

  “我們就叫‘龍江醫派’!”思想的火花閃現,一個響亮的名號問世。

  中醫流派對地域性、學術性、繼承性、輻射性、群體性等有嚴格要求,幾大要件缺一不可。因此,雖然山東自古就有扁鵲、華佗等傳世名醫,但因缺少有序傳承,一直沒有形成醫派。龍江醫派作為新生派別,其地位也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2010年,高仲山誕辰100周年,作為紀念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姜德友帶隊在10個月內,編輯出版了128萬字的《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經驗集》,對高仲山的思想學術進行了系統、全面總結,成為龍江醫派的開山之作。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為之作序並給予高度評價,“龍江醫派”名聲大振,成為肇興於中國北方的成規模、成體系的中醫學術流派,繼江蘇孟河、吳中,安徽新安,浙江錢塘、永嘉,廣東嶺南,江西旴江,湖南湖湘等八大醫派之後,成為中國中醫第九大醫派,也是長城以北唯一的中醫學術流派。此後又出現了京津周邊的第十大醫學流派——“畿輔醫派”。


  【發掘】

  發霉手稿,讓整理者染上霉菌性氣管炎

  據介紹,《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經驗集》中提及的龍江著名中醫,除90歲高齡的張琪之外,多數已經離世,很多寶貴資料流失,搶救性整理、發掘名醫的臨床經驗等勢在必行。

  編寫《高仲山經驗集》時,為搜集其著作《婦科學》和《漢藥丸散膏酒標准配本》原本,大費周章。《婦科學》存世僅兩冊,一冊被加拿大人買走,另一冊被姜德友從內蒙古一藏書愛好者手中高價買回,珍藏在高仲山紀念館。

  姜德友在高仲山的兒子家意外發現一摞手寫書稿。姜德友在三個多月內每天長時間翻看,竟被發霉的手稿傳染上了霉菌性氣管炎,半年多纔痊愈。最後證實,書稿竟是80年前高仲山同其老師、中醫大家秦伯未一同編寫的著名《幼科學講義》手稿,十分珍貴。

  整理過程中,姜德友還發現了高仲山早年開辦中醫講座時的老式錄音帶。為了了解其中內容,他在省電臺倉庫內找出了已被束之高閣的老式錄音機,終於將這些寶貴資料刻碟珍藏。

  如今,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計劃出版《龍江醫派系列叢書》,將歷代龍江名醫、共約20多人的學術成就和臨證經驗一一收納其中。叢書第二部《華廷芳經驗集》已開始排版。為慶祝國醫張琪誕辰九十周年,相關經驗集也在搜集、整理中,年底即將出版。

  【綿延】

  臺灣也有了“龍江醫派”傳人

  2008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與倫敦南岸大學等聯合創辦世界首家中醫孔子學院,開展針灸、養生等中醫保健科目教學內容。日本、新加坡、英國、匈牙利、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紛紛派留學生到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深造。臺灣人汪南平因車禍脊椎受傷,發現中醫治療更有效,於是投身中醫研究,成為姜德友的研究生。陳靖芳是3個孩子的母親,通過了臺灣唯一的中醫藥大學考試,又專程帶著侄女一同拜在姜德友門下求學。

  今年1月,姜德友應邀赴臺灣進行為期一周的講學交流活動,重點開展題為“龍江醫派的形成與發展”講座,臺灣當地媒體紛紛報道,位於臺北的世界自然醫學大學也成立了“龍江醫派臺灣分會”。

  隨著中醫、養生越來越火,伴著“龍江醫派”的名聲越來越響,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直逼國內多所重點醫科大學。2011年,該校本科一表理工科最高分621分,為省內一表最高分,最低分數560分,比本科分數線高9分。二表理工科招生超同等錄取分數線55分。

  出身“龍江醫派”的最高學府,該校中醫藥專業畢業生十分搶手。今年4月6日,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應屆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上,93家來自省內外的用人單位提供了1500多個崗位。一家用人單位的一把手,帶著年底纔投入使用的新醫療大樓的效果圖,來現場招聘人纔,提出連續給10年、每年5000元房租補貼,以及在編制、安家費、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該校畢業生。

  【期待】

  “龍江醫派”,打造龍江文化新品牌

  今年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首屆畢業生畢業30周年。今年9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四屆中醫學術流派研討會將在哈爾濱召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計劃借此契機,籌備召開國內首屆“龍江醫派文化節”。

  姜德友說:“作為‘龍江醫派’的傳承人,我們要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深入研究中醫的內涵、優勢、精華。使‘龍江醫派’的精華薪火相傳並壯大發展,形成解決東北地區特色疾病的堅實醫學力量,期待將‘龍江醫派’打造成龍江的又一個文化品牌,提昇城市品位,豐富龍江文化底蘊,發揚光大龍江中醫藥文化,使學派經驗一脈相傳,綿延不斷。”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