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4日訊 城市是我們生活的載體,當我們翻找記憶時,市民是否想過,那些曾經的歷史大事記還會長久留存嗎?在市檔案館,這些珍貴的記錄找到了一個“家”。
4月28日,是哈爾濱解放66周年的日子,市檔案館的“哈爾濱檔案記憶”展廳正式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目前,展廳僅於每周四向團體參觀者進行預約參觀。據悉,此次市檔案館館藏部分重要歷史檔案資料都是首次公開。
哈埠歷史定格17.5萬年前
走進“哈爾濱檔案記憶”的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呈圓形的、用文字記錄17.5萬年前至2011年歷史跨度的《哈爾濱大事記》板。在“先民足跡”展區,將哈爾濱歷史脈絡的上限定格在17.5萬年前。1997年,在現阿城區交界鎮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洞穴內出土了梅氏犀、鹿、?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經過我國著名考古專家賈蘭坡院士對梅氏犀牙齒化石標本年代的測定,證明該化石年代距今約17.5萬年左右。同時,在洞穴內還出土了人工打造痕跡的刮削器、砍砸器、石片、石核等舊石器特征的石制品,證明17.5萬年前,哈爾濱地區已有人類生存、活動。
“哈爾濱解放電報手稿”首次披露
在此次首度公開的館藏部分重要歷史檔案資料中,包括了關於“中共中央東北局關於哈爾濱解放的軍事部署與安排”等由彭真、陳雲等老一輩東北局領導簽署的“手稿”文件檔案,具有原始性、獨特性和唯一性。此外,還能看到一張在1948年4月30日,由彭真、呂正操簽發的哈爾濱解放的電報手稿。
據了解,此次館藏部分重要歷史檔案資料首度公開,就是要為展廳增加歷史性,使“哈爾濱檔案記憶”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歷史和檔案文化展示平臺。
民間征集“老哈啤”更顯韻味
在實物檔案展區,有哈爾濱制造的飛機、汽車、機器人,以城市命名的“哈爾濱”艦模,“神舟”飛船配套部件等。市民不但可以看到館藏珍貴的設立在哈的“美國領事署”牌匾、外國僑民居住證、民國時期的汽車牌照等;還可以看到市檔案館從從民間征集到的一些哈爾濱歷史上的老票證、老物件等。記者在一個展櫃內,看到七瓶未開封的“哈爾濱啤酒”,七瓶啤酒樣式各不相同,有的外包裝全是外文,有的還是上世紀30年代的美女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