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4日訊 雖有“城市風尚引領者”之名,但實體書店未來如何發展,卻誰也說不清楚。也許正因如此,誰最先發現了實體書店生存的理由,誰就找到了“生存之門”的鑰匙———
春天已至,但國內眾多實體書店仿佛仍處寒冬。北京的風入松、第三極,廣州的香港三聯,成都的印象大書房,這些在國內具有風向標地位的著名書店,紛紛偃旗息鼓,身處哈爾濱的實體書店也未能獨善其身——去年秋季,在哈經營了10餘年的民營書店精華書店閉店。網絡書店低價書的衝擊,房租等成本的擠壓,讓實體書店不得不面臨存亡考驗。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立體經營、體驗式購書、借鑒臺灣“誠品”模式……一場實體書店的突圍戰在冰城正悄然展開。
命運難測的風尚引領者
雖然,一項由西南大學學通社調研部發起的問卷調查顯示,“92.5%的受訪者表示看重實體書店,認為書店是一個城市風尚的引領者”,但實體書店“命運難測,遲早會滅亡”的觀點仍日漸成為主流。
在哈爾濱,精華書店向來以品位、特色著稱。去年秋季,“精華”的倒掉讓冰城實體書店行業備感危機。南崗新華書店總經理李玉濱對記者說:“有時候,店內的人流並沒有真正形成購買力,有部分人是先到店裡看書,再去網購,實體書店成為了網上書店的展廳。”中央書店在實體書店中業績一直排名在前,2011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總經理鞠佔濱對記者說:“增長的5%,與全面上漲的運營成本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而且與上一年相比,銷售額的增幅是呈下降趨勢的。”
拯救自我,重新學“賣書”
面對高成本、電子化、網購熱的多重掣肘,冰城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其實,愛書的人喜歡的是翻書的感覺,享受選書的過程。”群力新區山水書城總經理朱立認為,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多年來一成不變,裡面的書很少、很貴,這纔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避“實”就“虛”。“問題在於書店自身,實體書店依然有肥沃的生存土壤。”
正在籌備中、營業面積3000平方米的山水書城,打出了“體驗”牌。朱立表示,書城開業後,將組織多項文化沙龍、名人簽售等活動,並且還將在一年之內,在全市政府機關、商場、大學等地方,投放20臺終端機,在這個半米見方的機器上,讀者可以查詢訂購圖書,書城會提供送書上門服務。“這20臺機器,就相當於我們的20個分店。”朱立說。
作為國有書店的代表,一直處於南崗區黃金商圈的南崗新華書店,在去年開闢了百餘平方米書吧的基礎上,又與中國藝術創作院合作開闢了“天鵝書畫苑”,展出和銷售國內一流書畫家的作品。
在冰城實體書店中最早涉足網上開店的中央書店,目前網店銷售額已接近實體店鋪。“但是這些仍然不足以支橕書店的生存與發展。”總經理鞠佔濱說:“近兩年,我們積極舉辦暢銷書簽售、文化沙龍等活動,還在與省內高校圖書館聯系,拓展業務。”據透露,為拓寬經營思路和經營范圍,近期他還將去臺灣考察和借鑒“誠品”模式。
尋找一個生存理由
鞠佔濱所說的“誠品”,被公認為是臺北的文化標志,其最大的創新之處是擴展了“書店”的經營概念,將書店定義為新文化的休閑場所和多元的、動態的文化事業,而非單純的零售業。“誠品”的經驗,核心是“混業經營”,正被越來越多的民營書店所借鑒。
南方多家書店的模式,給了冰城實體書店提供了學習樣本。李玉濱表示:“一些書店經營得好,緣於經營模式的創新。這些書店除了銷售傳統圖書外,還銷售攝影器材、文具用品、電子圖書等各種文化衍生品,擁有龐大、多元的經營品類,人們去書店不光可以看書,還可以滿足很多需求。”
“通過對實體書店走訪調查,我發現,哈爾濱人是愛讀書的。”正是這個原因,讓朱立決定離開江蘇的老家,到哈爾濱擔任山水書城的總經理。他說,“我們不會與新華書店、學府書店發生同質化競爭,他們的特色是教輔書籍,而我們會在社科類、人文類方面全覆蓋。”
實體書店是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籍背後是文化魅力、文化氛圍。在有的城市,書店已發展成為城市的地標。為了拯救城市文化的“門臉”,上海、杭州等地的政府部門紛紛出臺辦法扶持實體書店。對此,鞠佔濱說,“減稅等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實體書店的生存環境,但說到底,實體書店還是要面臨深度轉型的問題。”
實體書店未來什麼樣,現在誰也說不清。也許正因如此,誰最先發現了生存的理由,誰就找到了生存之門的鑰匙。無論是“混業經營”還是“專精特活”,都是在挖掘和創造新的閱讀需求。但願,這就是它們生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