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熱鬧』背後藏隱懮——外來資本積聚黑土地之觀察
2012-05-07 09:32:3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徐光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7日訊 當經濟運行中下游所有鏈條都有人來做的時候,原本擺在那兒的東西就可能成為最為緊俏的資源。眼下紛紛紮堆哈埠的國內外涉農投資項目,足以說明一切。對於本地而言,怎樣消化投資、更好地走出去,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粗放型種植難滿足工業化生產

  我省擁有肥沃的土地,但粗放型種植產出的農產品與現代企業加工需求存在的巨大差距,是很多涉農加工企業繞不過的難題。

  看好省內的產業基礎,英國聯合糖業集團於2007年在哈爾濱設立博天糖業股份公司,這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甜菜糖外資企業。但很快他們發現,甜菜主產區原料嚴重匱乏。

  “剛進來時,就受到供應不足的影響,首個榨季只收購到甜菜80萬噸”,英聯糖業中國北方區公司事務部經理韓大鵬回憶說。

  韓大鵬告訴記者,英國甜菜畝產6噸,國內在新疆畝產4噸,而黑龍江畝產只有2噸多出頭,含糖量也不足。在他看來,出現這種差別主因不在於地域,而是省內農民的粗放型種植方式——小戶零散種植,管理習慣於天生天養,結果產能只能在低谷徘徊。

  無奈,現在每年春天博天糖業都要和農民簽下種植訂單,並提供種子、農資、技術指導,以此來保障和提高甜菜原料收購量。

  與博天的困擾不同,生產薯條的麥肯食品公司和生產薯片的上好佳食品公司發現,農民種出的土豆“不是我們想要的”。

  由於土豆原料不能達到工業流水線生產對淀粉含量、形狀、表面光潔度等要求,8年前奔哈埠原料產地而設廠的麥肯食品,如今七成土豆原料遠赴內蒙古采購;上好佳食品公司土豆原料采購只有兩成來自哈市,其餘的均從遼寧、山東、雲南等地運進。而本地土豆,只能躺在農戶家中滯銷。

  在諸多“挑剔”的外來食品加工企業看來,“黑龍江農業種植標准化已迫在眉睫了。”

  拉長產業鏈纔能深“掘金”

  雖然在涉農生產的下游鏈條,賓縣高泰食品責任有限公司的冷凍果蔬遠銷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延壽鴻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煎餅與速凍食品出口韓國、日本、加拿大等國……但很多業內人士指出,黑土地農業資源若只停留在初級產品上,利潤始終有限。

  意識到這些問題,一些本土大牌食品加工企業開始借助外力,向更廣闊、更高端的市場進軍。


  2009年底,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與韓國最大食品企業希傑第一制糖株式會社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北大荒希傑食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雙方斥資3.8億元投身米糠項目深加工領域。

  “北大荒下屬的米業公司雖然具備巨大的加工能力,但與先進國家的稻米產業企業相比,米糠等副產物基本沒有進一步加工,稻米加工尚屬初級加工階段,只能處於低價值銷售區域。”談及當時的項目合作,北大荒相關負責人指出,哈市是產米大市,但長期以來米糠在本地的最大用途只是用來發電,或被當成廢物燒掉,實現的經濟價值非常有限。

  現在,北大荒希傑食品公司以脫脂米糠為生產原料,提取米糠蛋白、膳食纖維、米糠油等高端產品,實現了對米加工產業鏈的全面提昇。目前,北大荒希傑食品公司年生產米糠蛋白2400噸、膳食纖維1000噸、米糠油12000噸,除開拓了國內市場,大部分優質米糠蛋白主要供應韓國、日本、歐美等地區的高端市場,“利潤翻了數倍”。

  涉農招商進入“主題先行”

  從總體看,哈埠上游粗放型種植業需要轉型,下游像北大荒希傑、哈高科這樣涉農深加工產業也不多——資源開發大多集中於“原生態”階段。

  事實上,作為一個農業大市,長期以來,哈市在涉農項目的開發與合作方面並沒有專業部門負責——招商呈現“遇到了就伸把手”的隨機狀態,缺乏計劃性和針對性。

  “哈市主產的玉米、稻米等糧食作物深加工很重要,但產業鏈卻太短”,市投資促進局招商四處處長姜齊明舉例說,在玉米產業領域,玉米油對心髒疾病、糖尿病等具有顯著的預防作用,市場成長空間也非常好。這樣的項目本地很缺乏,這就需要專門推介把項目引進來。

  目前全國12個農業大省都在研究涉農產業的發展,哈市對涉農產業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去年4月,市投資促進局成立招商四處,專門負責組織協調涉農項目的投資促進工作。當年,招商四處共謀劃11個涉農招商項目,今年又謀劃了24個,這些項目涵蓋從上游生態農業發展到下游農產品深加工整個產業鏈條。

  近日,姜齊明和木蘭縣相關負責人一起赴山東濟南考察生態畜牧深加工農業項目。他認為,“農業項目前期投入大,但項目一旦成功,帶動作用也很明顯。”但怎樣實現綜合利用與開發,他們還處於摸索階段。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