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老知識分子合唱團學唱俄語歌 平均65歲義務演出800餘場
2012-05-07 14:33:1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宮玉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藝術團的成員在學習歌譜。

藝術團在表演大合唱。

  張明禮

  東北網5月7日訊 3日晚,哈爾濱市南崗區革新街教堂廣場人頭攢動,伴隨著手風琴優美的琴聲,一曲前蘇聯老歌《莫斯科-北京》在廣場上響起。演唱這首歌的是哈爾濱中俄友好藝術團的成員,幾十名演唱者大多是頭發花白的老人。這個藝術團是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學俄語的老知識分子自發組成的,成員平均年齡65歲。6年來他們用美聲唱法唱俄語歌,義務演出800餘場。

  思念勃列霍夫就唱俄語歌

  75歲的張明禮是團裡的藝術總監,也是這個團的發起人之一。

  張明禮有“俄羅斯情結”,這都與他一個叫勃列霍夫的兒時伙伴密不可分。那時張明禮與勃列霍夫是鄰居,這個同歲好朋友的家裡有一臺手搖唱機,裡面經常傳出優美的旋律,《紅莓花兒開》等歌曲就是他在那時學會的。

  1953年,勃列霍夫回到前蘇聯,兩人失去了聯系。退休後,張明禮越發思念這個好朋友。有時張明禮在兒童公園晨練時,就會大聲唱起俄羅斯歌曲。歌聲能將他帶回到兒時的歲月,好朋友勃列霍夫仿佛就在眼前。老歌喚起了與張明禮年齡相仿的一些老知識分子的集體記憶,他很快有了20多個“粉絲”。有人提議成立一個俄語合唱團,二十幾位老人一拍即合。6年來,合唱團已發展成為中俄友好藝術團,成員也由最初的二十幾人增加到130人。


  義務演出冰上站了一個多小時

  在革新街教堂廣場的演出現場,只有幾個小凳供藝術團成員休息,多數人走下舞臺後只能站著候場。

  78歲的金德言是藝術團中年齡最大的成員之一,盡管廣場上涼風習習,但她的臉上仍淌滿汗水。梁桂傑和金德言同歲,也是藝術團的成員之一。她倆是同學,同為黑龍江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

  由於當晚演出前他們得提前集合排練,所以有些成員從家出來時都沒吃晚飯。張明禮說,沒吃晚飯根本不算什麼,在他們的800餘場演出中,還有比這更辛苦的,“2010年冬天,藝術團受邀在伏爾加莊園慶典上演唱俄羅斯歌曲。我們從家出發擠公共汽車到達伏爾加莊園,路上就得花一個多小時,參加慶典儀式又在冰面上站了一個多小時。當時70多歲的由60多歲的攙扶著,由於腳下太滑,結果一摔倒一大串。那天由於連續在外面呆了兩三個小時,很多人都凍感冒了,但卻沒有一個叫苦的。”

  自掏腰包去海參崴

  傳播中國文化

  2011年,藝術團的40名成員自掏腰包去海參崴傳播中國文化。他們與當地居民聯歡,不但唱俄語歌,還唱起了中文歌。活動現場,當地居民唱的歌曲他們能接上,他們唱的歌曲當地居民也能接上,所有的歌曲都變成了雙方的合唱。俄羅斯青年圍著歲數大的成員叫“爸爸”,而藝術團的成員則誇年輕人“哈拉少”(音譯詞“好”)。

  張明禮說:“臨回國的那個中午,當地居民依依不捨地為我們送行,送我們禮物,很多俄羅斯朋友日後來哈爾濱還特意看過我們,和我們一起唱俄羅斯歌曲。”

  為提高俄語水平

  平常對話用俄語

  雖然中俄友好藝術團是一些退休老人自發組成的,但加入門檻卻不低,成員不但得懂美聲唱法,還得懂俄語。

  因為平常練習的歌片都是俄語標注的,藝術團成員之間平時的對話也大都用俄語。為了讓成員們重新撿起俄語,藝術團還成立了一個俄語沙龍,由退休教授義務教大家說俄語。75歲的藝術團團長周中成小時候也學過俄語,但由於中間扔掉了很多年,現在俄語說得不是很流利。為了重新撿起俄語,周中成在兜裡裝一個小詞典,遇有不會的地方趕緊翻詞典。

  為了提高大家美聲唱法的水平,多掌握一些技巧,藝術團還專門請來大學教授講了10次課。從發聲到樂理知識,大家提高很大。周中成說:“別看我們這些人歲數大了,但我們學習的勁頭一點也沒有減。”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