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塔河縣『一村一品』特色經濟 助農民走上『金光大道』
2012-05-08 14:12: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朱景榮 劉大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塔河縣鄂族村村民正在往地裡下木耳袋。

  黑龍江日報5月8日訊 “我做夢都沒想到,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漢族村的村民聶桂英看著新房子喜極淚下。聶桂英的丈夫過早去世,她領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由於沒有錢蓋房,一家三代曾擠在不足40平方米的泥草屋裡。如今,喜遷新居的她過著踏踏實實的好日子。

  聶桂英受益於塔河縣的生態型花園式中心村建設。去年,該縣投資6136.2萬元,改造泥草房338戶,使大部分像聶桂英這樣生活困難的村民告別居住了二十幾年的泥草房,全縣農村磚瓦化率達到了60%,比上一年增長19%。與此同時,該縣還為十八站鄉鄂族新村和開庫康鄉俄羅斯族村建設了228戶特色民居,並配套建設道路、文化廣場、綠化、亮化等工程,為旅游業打下了基礎;為十八站鄉漢族村、永豐村安裝了自來水,目前已鋪設自來水主管道1680延長米;為漢族村、永豐村、開庫康村進行了四旁綠化,植樹1.2萬株。三鄉全部接通了國電,開庫康村在主街還安裝了40盞路燈。

  去年,大興安嶺地委、行署提出“把資源管起來,讓百姓富起來”的發展戰略,提出大力推進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建設整體昇級。不僅要讓農民住上磚瓦房,還要實施增收致富工程,讓農民真正脫貧奔小康。為此,塔河縣提出了“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鄂族村村民魏春老人對此深有感慨:“現在我們的生活好多了,五十多年前下山定居時吃不飽、穿不暖、不會生產勞動,現在吃得好、穿得好、還學會了種木耳技術,靠種木耳家家都有了存款。”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鄂族村從事食用菌栽培的農戶有150餘戶,年創產值400多萬元,樺樹皮生產加工點12處,生產四大系列240個品種,年創產值70餘萬元;漢族村是塔河縣棚室生產示范村,該村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克服人多地少等不利因素發展蔬菜種植業,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50畝,年創產值360萬元;開庫康村為生態旅游觀光村,年接待游客近萬人次,同時該村還依托養殖小區,養殖絨山羊2500餘只,畜牧業總產值730萬元;依西肯村為養牛示范村,養殖黃牛2600餘頭,畜牧業總產值1298萬元。

  通過采取典型引路、科技引導、政府扶持等措施,塔河縣11個行政村均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經濟,2011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400元,同比增長33%,11個行政村中有4個村在全省新農村建設中被評為三星級以上示范村,興建村和鄂族村分別被評為四星級和五星級示范村,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金光大道”。

責任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