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劇院外景效果圖
建設中的哈爾濱大劇院

哈爾濱大劇院、職工藝術館鳥矙

大劇院大廳效果圖

大劇院售票廳鋼結構建設現場
劇院內效果圖
東北網5月9日訊 由松北區投資建設的哈爾濱大劇院,2011年4月28日開工奠基;同年8月25日,大劇院主體土建工程全部施工至正負零(125m標高);10月30日,大劇院小劇場主體封頂,地下停車場、小劇場土建主體工程全部竣工;如今,大劇院主體土建工程全部封頂。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松北人”以忘我的乾勁鑄就輝煌,譜寫著哈爾濱歷史上新的音樂篇章。大劇院的建成將大大提昇城市文化品位,形成文化旅游新地標和城市新的音樂中心,必將進一步助力哈爾濱打造國際音樂魅力之城。
文化奇葩
國際級的設計團隊,一流的視聽設施,完美的環境配套……鑄就一座地標性頂級建築。浪漫、時尚、異域風情……哈爾濱百年歷程中,音樂一直與其密不可分。
哈爾濱大劇院,實現了頂級建築與音樂之城的完美融合。
作為公共建築,它不局限於本身的劇院功能,並力圖從劇院、景觀、廣場和立體平臺多方位提供給市民及游人不同的視聽感受。
豪華設計團隊打造“頂級建築”
哈爾濱大劇院項目總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總高度56.48米,項目概算總投資約12.5億元。整個劇院由大劇場(1600座)、小劇場(414座)、地下停車場及附屬配套用房組成。
定位於“打造出國內頂級建築”的哈爾濱大劇院,整體設計方案來自國際級設計團隊。其中,大劇院建築方案設計由設計“多倫多夢露大廈”的北京MAD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國家大劇院”的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共同操刀,景觀方案則由一手打造“上海世博後灘公園”的北京土人景觀與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
在整體造型設計上,大劇院采用風塑後的雪堆和飄帶結合的設計理念,其造型似自然的冰雪,形成唯美的動感和力量。從整體上看,依水而建的大劇院,造型簡潔、明快,富有多變的曲線殼體,整個建築與周圍濕地景觀渾然一體。
值得注意的是,哈爾濱大劇院屋面采用目前國際上獨創的、施工難度最大的立體紋理異形雙曲結構,幕牆采用雙中空、雙LOW-E玻璃和新風系統,使大劇院的節能環保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劇院在幕牆上還特別設計了多功能人行匝道,既有觀光、清洗、消防及排水功能,又針對北方氣候特點設置了電熱融雪系統。
在內部結構上,劇院大劇場設計分為池座和二層樓座,通過各專業聯合設計攻關,實現了觀眾廳多島式設計和自然光的引入,屬世界首創。大劇場二層樓座頂部將自然光引入劇場,既節能又營造出劇場特殊的光影效果。同時,大劇場設置了可參觀文化中心周邊濕地環境的觀光環廊及觀光平臺,游客可全天候360度領略哈市獨具特色的自然濕地風光。
獨具匠心創“最嗨”視聽體驗
“外表”很炫的哈爾濱大劇院,“立志”樹國內一流水准。在實現“既能辦大型音樂盛會,又能讓市民參觀游覽”訴求的同時,實用功能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大劇院劇場分為大、小兩個劇場。
其中大劇場主要以演出大型歌劇、舞劇、芭蕾舞劇為主,兼顧音樂會功能。觀眾廳平面以馬蹄形為主,大劇場觀眾廳有1600座。舞臺采用國際上典型的“品”字形結構,可滿足各類型文藝演出,並配以當今世界最流行的燈光和音響設備。劇場後區首層設有舞臺道具專用運輸通道、鋼琴房,可容納200多人同時使用的24個化妝間;二層設有3個大排練廳。
小劇場有400個座位,主要以話劇演出為主,兼顧室內音樂、戲曲等功能的要求。其平面形式為矩形,獨特的後部開啟式設計,將室內外景觀“暢通無阻”地聯系起來。
從整體硬件建設標准上來看,哈爾濱大劇院具備接待世界優秀表演藝術團體演出的條件和能力,劇場內聲學設計按自然聲設計,還備有電聲輔助系統,由此將帶給觀眾一流的視聽體驗。
事實上,整個大劇院雖然功能上以觀演為主,但在非演出時段,游客可盡情參觀游覽——細致入微的硬件配套則讓來者領略“飛一般的”出入體驗。
大劇院的前區設有1.4萬平方米的公共大廳,可通過11部電梯和景觀樓梯與上下貫通,大廳頂部的玻璃幕牆在造型和光線的運用上具有奇妙的光影效果,與空間流暢的線條相互交織。
大劇院交通系統采用人車分流的方式,2.1萬平方米的停車場設計車位477個,該層設有兩條車行通道及兩條人行通道,也可由此直接進入劇場,充分滿足廣大市民和游客的停車需要。
全方位“配套”眾星捧月
迎堅克難築奪目璀璨
哈爾濱大劇院工程技術復雜程度高,建築風格獨特,施工過程中需20多個專業同時協調運作,共用樁3637根、鋼筋1.6萬噸、混凝土10萬噸,為國內罕見。這其中,大劇院建築物本體投影落地面積就達3.7萬平方米(相當於5個足球場大小),且同時開建,僅施工支橕鋼架系統體量長度即可從哈市一直延伸到北京;而劇院采用的高達3米、跨度20米以上、重量超300噸的梁體就有37個;建設過程中,交叉梁非常之多,最多時有7根梁交叉一處;從構造上看,大劇院內部是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牆結構,外形復雜的三維曲面使鋼結構和幕牆難度非常之大,而玻璃幕牆則沒有一塊尺寸相同……從整體上看,哈爾濱大劇院復雜程度極富挑戰,國內罕見。
國內同規模劇院即便不受冬季施工影響,建設周期也需要5年時間,而哈爾濱大劇院則為3年左右。
為按期完成大劇院的建設,建設部門堅持“四季施工,晝夜不停”的精神,自2011年4月份開始主體土建施工後,展開近8個多月的連續搶工和24小時晝夜不停的奮戰,當年年底,小劇場、停車場土建主體全部完成,大劇場F6層以下土建主體施工完成,工程量相當於三座26層的高層住宅樓。
在冬季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遇到的困難遠超出預想:低溫導致機械設備液壓系統等出現機械故障,使用率只能達到30%-50%左右;周圍環境溫度對焊接鋼梁造成一定的影響,必須采用取暖方式……為了保證隨時掌握現場的施工情況,建設部門工作人員冒著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每天在現場解決施工過程中隨時出現的突發狀況,以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很多人節假日仍日以繼夜的奮戰在施工一線上。在春節期間,有人主動放棄與家人團聚堅守崗位,有人高燒39度仍全天留在施工一線……就是這樣一股“豁出去”的工作乾勁,保障了工程的進度,使工程不斷取得新突破。預計工程明年將全面竣工。
哈爾濱大劇院位於松北區前進堤、外貿堤與改線堤防圍合處,東側是東北虎林園,南側毗鄰國家5A級太陽島濕地公園,西側是規劃建設的媒體中心和漁文化餐飲中心,北側毗鄰三環路。位置得天獨厚,大劇院可謂坐擁“風水寶地”。
在大劇院外,若眾星捧月般的外圍硬件設施也一應俱全。
哈爾濱大劇院外配建有可容納萬人休閑、娛樂的多層次、立體式的生態廣場。輔以近2.9萬平方米的大型景觀池,如同一面銀鏡,將水的波光與劇院倒影交相輝映,使大劇院這座宏偉的建築更富有藝術感。
在整體景觀營造上,哈爾濱大劇院面朝松花江,旁邊新築島嶼與太陽島一衣帶水,遙相呼應的人工與自然美景實現了天人合一。其中,新島周圍有良好的原生態動植物資源和豐美的濕地資源環境,整島景觀還將隨著水位的漲落而變化,實現與自然共生共融,並構成“萬頃松江濕地,百裡生態長廊”的總體景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大劇院周邊豐富自然生態植被被全部保留的同時,還添加以白樺為主的北方特色樹種進行多品種配置,盡顯寒地水鄉之美。
大劇院外圍具有便利的交通體系:可經沿江景觀大道直接進入,或經三環路通過景觀橋也可直接抵達。
為方便游客更好賞看哈爾濱大劇院周邊風景,營造獨有的觀劇賞景體驗。哈爾濱大劇院周邊原生態保護區中設置全長6公裡的景觀棧道,將島內樹林、濕地、廣場、建築巧妙地連接起來,游人在開放式的公園內可親水游玩、欣賞濕地景觀、林中小憩,集休閑娛樂於一身,充分體現了北方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