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各大媒體報道 最美的中國人張麗莉感動身邊每一個人
2012-05-14 10:01: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學生給張老師寫的祝福卡片。

  《北京青年報》

  張老師關鍵時刻的一推,並非破空而來的神跡,她日常就是一位敬業而慈愛的良師。幾年前的一個冬天,她為了保護一個學生,被一輛滑得剎不住的自行車掛破了褲子。現在看來,那幾乎就是前幾天這場災難的預演。從幾年前開始,她每月資助一個家庭困難的學生一百元錢,寒暑假也不間斷。一邊關心學生成績,一邊關照學生生活,張老師為學生付出了智慧、金錢和心血,愛學生已經成了她的下意識。從張麗莉老師的幾張生活照來看,她是一個容貌美麗、熱愛生活的女孩。從張老師親友、學生的敘述來看,她是一位心思細密、善於換位思考的女性。正是因為心中有愛,她在平常總是不聲不響的奉獻,而到了生死瞬間則是拼卻性命的庇護。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邊抱怨人心不古,互信缺失,一邊對周圍加意防范,吝於付出。在這種彌漫著焦慮和冷漠的空氣中,似乎誰也不敢再輕易向別人展開笑臉,伸出雙手,而且誰都能找出不再微笑和伸手的“正當”理由。人們為這種自設的樊籬所苦,但又無力打破這種怪圈。

  事實上,樊籬是可以清除的,怪圈是可以衝破的。張麗莉、譚千秋等老師的高尚行為,證明我們生活的時代中仍然有善的因子、愛的種子廣布民間。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但每天都在給世界發送溫暖。他們沒有怨天尤人,總是給社會傳遞正能量。面對張老師的高尚行為,我們都應對慣常思維有所反省: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並未沈淪,把社會看得漆黑可能是因為觀察的視角有誤,如果你總是以悲觀失落的心情面向世界,世界返還給你的可能就是更多的煩惱和懮慮。如果你總是以熱情積極的態度走出家門,社會返還給你的可能就是不間斷的進步和越來越美好的心情。

  “最美女教師”名下無虛,她在生死瞬間給我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我們祝福她能脫離生命危險,重新回到她的學生中。更希望她的美麗化作春風,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溫暖。

  《新京報》

  “最美女教師”

  不僅“美”在救人

  一場無情的車禍讓張麗莉老師成為“折翼天使”。網友稱她為“最美女教師”,實至名歸、名副其實。她用行動詮釋一位教師的仁愛,一位女教師的母愛。

  從媒體的報道可知,張麗莉老師的“美”,絕不只是閃現在救人的這一瞬間。當急救車趕到將她送到醫院救治時,她還說“先救學生”;為了讓班裡學生在冬天能喝到熱水,自己出錢為班級買電水壺;拿出每個月為數不多的工資買來面包、餅乾給路遠來不及吃早飯的學生;資助班裡一個低保家庭的孩子,每個月一百塊錢,連寒暑假都不例外……

  如果不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張麗莉日常教學生活中的言行,還不為人所知。但事實上,這些點滴言行所體現的職業精神,絲毫不亞於救人的價值。我們要贊美她在救人一瞬間展現的無私,也不能忽略她日常的“美”。


  《錢江晚報》

  老師就該這個樣

  什麼樣的老師纔算好?不同的學生和家長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千好萬好,歸納起來“最好”只有一個,即把學生始終當成自己孩子的好老師。

  贊美張麗莉,不完全於她的瞬間壯舉,是她一以貫之的母愛。學生閆澤坤回憶說,每次放學和張老師一起出校門,她都會拉著同學們說:“來,孩子們,我們一起過馬路,看著點兒車……”同學們舉了不少例子,都說“張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待我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

  學生就是張麗莉的生命組成。在醫院,她有時清醒有時昏迷,稍有清醒時就喊著“先救學生”。

  不少網友說,“這樣的老師太難得”,一位70多歲的老人跟帖說,當年他的老師就是這個樣。是的,我當年的老師也是這個樣。他是位殘疾人,寫過不少小劇本,擅長針灸推拿,同學們都很喜歡他,課餘時間,一有小的扭傷就去找他,他一邊講故事,一邊做推拿。現在很多老師也是這個樣。妻是美術老師,經常帶學生參加書畫比賽。每當這個時候,她就忽視我和女兒的存在。我佩服她的是,一些學生經常被她帶回家吃飯,她居然都知道這些學生愛吃什麼菜。

  生成張麗莉這樣的老師,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作為家長,不可忽視自己的責任。過去,孩子作業沒完成,被老師留校,家長心有內疚,覺得影響老師下班休息,而現在一些家長,對老師則要“興師問罪”:“這麼晚孩子餓壞了怎麼辦?”家長也該想想,老師辛苦一天也空著肚子呢,有的還等著回家給孩子做飯啊!

  《京華時報》

  女教師挺身而出詮釋師者本義

  從女教師的從教經歷來看,她為了帶好自己的班級一直就敬業奉獻,無論是先不要孩子全身心投入教學的選擇,還是把自己的早飯讓給學生吃的細節,都說明這是一個對學生充滿了責任感和愛心的老師,危難時刻捨己救人,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平素職業精神和大愛情懷的集中體現。

  幾年前,汶川大地震突然發生的一瞬間,正在講課的都江堰光亞學校語文教師范美忠丟下全班學生獨自逃生,並在博客中坦言“是求生的本能讓我不得不跑”,而另一位正在給學生上課的教師譚千秋,毅然張開雙臂為學生橕起一扇生命之門。

  遇難的譚老師沒能為自己最後的行為說點什麼,但人們卻從中感受到了另一種本能:一個公民的自覺擔當,一個教師對自己學生發自心底的關愛。

  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說過,愛心是教育的前提,愛不等於教育,但教育不能沒有愛。師者,不僅傳道授業解惑,也肩負著以人為本、立人成人的使命。也許捨己救人對不少人來說難以企及,但在教育過程中多一些關懷少一些冷漠、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熱語少一些冷眼,又何嘗做不來?感謝這位救人女教師,她名叫張麗莉,一個看似普通的名字,卻再一次詮釋了不可須臾淡忘的師者本義。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