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8日訊 5月16日上午,慶安縣致富鄉興隆萬畝水稻現代農業園區內,農民王可榮正忙著插秧。他今年種植水稻70多畝,全部采用智能化浸種催芽、超早缽體育苗等技術,水稻秧苗比普通育秧早半個月,增加積溫200多度,生長期達到133?135天。王可榮說,栽植的晚熟水稻品種龍慶稻1號,如果年景正常,畝產可達到800公斤,增產20%。
興隆萬畝水稻現代農業園區是綏化市千公裡現代農業示范帶的一個示范園區。王可榮介紹,今年這裡的萬畝水稻全部采用智能化浸種催芽、超早缽體育苗等技術,可增產三四百萬公斤,農民可增收600多萬元。王可榮是這個鄉的農民技術員,通過他的帶動和技術指導,致富鄉農民種水稻都應用智能化浸種催芽、超早缽體育苗技術,水稻從根到稍生長著科技增收基因,增收幅度連年攀昇。
慶安縣是綏化市水稻主產區,水稻生產技術連年使用新技術和先進栽培技術模式,水稻生產水平連登臺階。今年這個縣水稻種植面積達130萬畝,應用智能化浸種催芽、超早缽體育苗等技術的面積近50%。全縣借助農業開發和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項目,已經建設了7處規模化的水稻智能化浸種催芽工廠,工廠化浸種催芽能力900噸。
市農委種植業管理科負責人介紹,今年全市水稻播種面積463萬畝,采用智能化浸種催芽技術的面積145萬畝,慶安、綏棱、北林、海倫、望奎、肇東、蘭西等地建設了不同規模的智能化浸種催芽工廠;采用超早缽體育苗等技術的面積200多萬畝;機械插秧面積近80%。這些先進技術和先進栽培模式的大面積應用,一批晚熟高產品種大面積栽植,使綏化市水稻生產質量直線上昇。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水稻站站長孫博介紹,從直播到旱育稀植,再到大棚育苗、兩段式育苗,到現在的超早缽體育苗、智能化浸種催芽,水稻產量以100公斤幅度增產,全市平均畝產600公斤,與1984年以前畝產300公斤相比,實現了翻番。綏化市像興隆萬畝水稻現代農業園區這樣的高產園區,今年畝產目標向800公斤衝刺。
據了解,近年來,慶安縣除了使用超早缽體育苗、智能化浸種催芽技術外,還推廣了“小棚變大棚、小苗變大苗、小池變大池”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標准化水平,產量猛長。這個縣久勝鎮久宏水稻高產園區還使用了水田無機玻璃鋼硬質渠埂,每公頃可增加半畝地,如果慶安水稻生產區全部使用,可增加栽植面積5萬畝,節約投資、控水灌溉,那是上億元的綜合收效。
慶安縣水稻生產全部推廣了節水控灌技術,每畝可節約投入200多元。這項技術已經在綏化市水稻生產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