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海林市海林鎮蔬菜村『小村莊』發展大經濟
2012-05-18 18:47:02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8日訊(記者 侯巍)海林市海林鎮蔬菜村位於牡丹江市東部,是遠近聞名的蔬菜一品村。近年來,蔬菜村堅持“依托城區、多業並舉、以企強村、以菜富民”的工作方針,以創先爭優、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為主題,大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帶領村民走出一條和諧幸福之路。

  黨組織為農民發展保駕護航

  蔬菜村現有10個村民組,1個自然屯,有農戶1655戶、6783口人。村黨委下設6個黨支部,有201名黨員。多年來,村黨委始終把“黨性教育”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健全四項機制,打造帶頭致富、帶民致富的農村黨員隊伍,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在致富奔小康進程中的先鋒模范用。

  2001年原新合鄉福利村、良種村合並到蔬菜村,由於福利村乾群關系緊張,村民多次進省進京上訪告狀。面對這些問題,蔬菜村黨委通過學習掌握運用相關的法律政策,對遺留的問題進行逐項解決。不到兩年時間,原福利村、良種村的工作走向正軌。村黨委根據鎮黨委“強村帶弱村”要求,先後對鄰近不穩定的泡子村、江頭村進行包扶,村黨委書記分別掛職這兩個村的黨支部書記。經過紮實調研和深入幫扶,使這兩個村選出了“領頭雁”,配選了合格的村班子,培養出入黨積極分子,這兩個村結束了多年不發展黨員的歷史,新農村建設也取得了明顯成果。

  “在工作中自覺與上級黨委保持一致。”這是蔬菜村每名黨員乾部心裡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在工作中,蔬菜村黨委時刻與上級黨委保持高度一致,做好“份外”工作。都說征地拆遷是“天下第一難”,由於地處城關村,從2002年開始蔬菜村部分耕地被海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征用,這一直不被村民所理解。既要維護好全市發展大局,還要兼顧村民個人利益,蔬菜村黨員帶頭向村民宣傳國家建設發展的意義,講解依法征地的意義和村民的責任,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和溝通,得到了村民的信任,使開發區依法征用4000多畝耕地、涉及500多戶,城市棚戶區改造動遷涉及村民300多戶,創建國家園林城需退耕3000多畝等任務都按時完成,為海林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從而進一步加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吸引力。全村有367名優秀村民向村黨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蔬菜村呈現出社會穩定、村民安居樂業、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的良好局面。目前村黨委按照村民的要求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已決定融資1億多元籌建蔬菜村“新型農民住宅社區”項目,現已完成土地報批、規劃等階段的工作。


 

  要想富口袋 需先富腦袋

  今年年初以來,蔬菜村黨委組織已培訓入黨積極分子300餘名,新發展黨員11名,新接受黨員平均年齡33歲,全部具備高中以上學歷。

  為提高農村黨員的整體素質,蔬菜村黨委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村黨員開展大規模培訓活動,督促黨員“經常學”、“深入學”和“自覺學”。為了保證學習效果,村黨委充分利用村級遠程教育網絡,采取課堂講授、現場觀摩、實地指導等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加強實用技術、理論知識、致富信息和服務能力的培訓。同時,以村級遠程教育活動室為陣地,充分發揮好黨員電化教育的作用,著力擴大教育培訓工作覆蓋面,在全村形成了“遠程教育網進屯、致富信息入戶”的農村黨員教育培訓模式。通過各種培訓方式,全村78%以上的農民黨員都掌握1至2門實用技能,有效地提高了他們的致富能力。2009年村裡投資40多萬元,新建了100米長的文化長廊,購置20多件高檔健身器材,訂閱報刊26種61份。新增加科技文化書籍6000冊,使圖書室藏書總量達到3萬多冊。整合1946年以來蔬菜村60多年發展史資料和學習資料,建立檔案6000多卷。同時配齊了照相、攝像、電腦、監控、投影等教學設備,滿足了村黨委班子成員和村民的學習需求,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夯實了智力基礎。

  在健全機制、強化黨員服務意識上,村黨委結合實際情況,為不同類型的黨員找到了發揮作用的崗位和服務群眾的平臺。同時,在黨員乾部中全力開展帶頭學會一門農業技術,選好一條富民路,培育一個致富典型,幫扶一個貧困戶脫貧的“四個一”活動,切實增強了蔬菜村乾部黨員的服務意識和示范帶動作用。借助上級幫扶的東風,組織黨員投入到發展公益事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工作中,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村黨委把有活動能力的180多名黨員名單全部公布在公路邊、產業基地旁的揭示板上,讓村民、社會監督黨員作用發揮情況。2010年3月海林城區突降特大暴雪,全村4000多棟棚室受到壓塌的危險,村黨委在第一時間組織起40多名青年黨員的搶險隊,奮戰在重災的糧庫棚室區,同時布置其他110名黨員分布在全村各棚室區內,組織菜農開展“保秧苗、護棚室”救災活動,經過黨員乾部的徹夜奮戰,使菜農損失降到最低點,黨員們的行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抓好產業發展 促進農民增收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重點在打基礎,關鍵在抓環節、樹特色、求實效。蔬菜村黨委始終堅持“圍繞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指導思想,把發展作為創建“五個好”黨支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狠抓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蔬菜等產業發展進程,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蔬菜村現有耕地1.1萬畝,其中菜田7500畝,是蔬菜生產專業村,也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過去村民種菜技術水平低,棚室規模小。大多數村民屬於“小打小鬧”、“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抗風險能力差,村民收入低,種植管理技術水平低。對此,村黨委結合村情,在大量市場調查和外出考察的基礎上,確定了“以企強村、以菜富民”的工作目標,保障農民增收。

  村黨委投資200多萬元建設1400平方米的科技樓,內設科技培訓室、科技檔案室,配備40多臺電腦、3萬多冊藏書,為村民提供一流的科普服務。通過支持幫助,蔬菜種植大戶魏金友、蘭文忠等菜農組建了“海林市蔬菜協會”、“綠緣蔬菜專業合作社”,使全村蔬菜產業向標准化、規模化發展,統一品種、品牌,合理種植打好上市時間差,帶動千家萬戶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系起來。

  在蔬菜種植上,村黨委堅持引導菜農向科技要效益,向市場要效益。近年來,村集體每年都出資聘請以色列、荷蘭、瑞士等外國農業專家和國內知名農業專家教授到村講課培訓,年均培訓2000多人次。同時組織示范戶多次到山東壽光、河北永年及俄羅斯等地考察學習,使全村1000多蔬菜產業戶每家都有一名土專家、科技明白人。為引導農民種植好反季節蔬菜,村黨委堅持由黨員乾部們帶著農民乾,做給農民看。張建華、張祖虎等100多名黨員在自家大棚內率先示范,在冰天雪地的3月初開始扣棚暖地,3月中旬在棚內采取2-3層膜防寒技術,3月下旬陸續往棚內移植秧苗,夜間生火爐加溫等措施,使冷棚一年兩茬生產提前30-40天左右,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給蔬菜村的菜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


 

  抓好基地建設 壯大產業規模

  蔬菜村黨委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做為核心工作來抓,充分利用位於城邊優勢,采取合資、入股、聯建、自投等方式,先後在市內建設了佔地4.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的海林市蔬菜交易市場、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新興農貿市場,木業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多家企業,集體資產積累近2億元,年利稅500多萬元。目前蔬菜村與哈爾濱斯泰德公司聯建投資5000多萬元的飲品項目已經投產。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也加快了對村民蔬菜產業基地建設的投入。對在統一規劃內建棚室的菜農,從企業收入中,每棟標准棚室給予10000元到7.5000元不等的補貼,集體出資解決水、電、路、橋等設施。全村已為菜農基地建設附屬工程等投融資1000多萬元,其中架電2萬多延長米,架橋鋪水泥路面9公裡,打機井鋪輸水管道4000多延長米,新建了糧庫、小河南、海浪河等4個標准化蔬菜小區。今年村黨委在第六村民組新規劃建設100棟高標准化冬季蔬菜生產示范區,目前正在實施中。

  為把基地做大做強,保障村民增收,村黨委通過建龍頭、帶基地、建合作社聯市場方式,把村民的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在國家工商局為菜農生產的西紅柿等10個特產特色蔬菜注冊“威虎山”、“海浪河”品牌商標,提高品牌品質,提昇競爭實力。目前全村7500畝菜地中,蔬菜棚室面積發展到237.9萬平方米(3553畝),其中溫室1378棟、68.9萬平方米,大棚2534棟、169萬平方米。年產各類無公害綠色蔬菜1.1億斤,其中出口韓國、俄羅斯、外銷深圳、廣州等地7000多萬斤。蔬菜產業收入突破億元,佔全村總收入60%,菜農人均收入2萬多元。蔬菜基地被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檢測認定為“黑龍江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3000多畝棚室基地在2010年10月經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為“國家級棚室蔬菜種植標准化示范區”。

  功夫不負有心人,蔬菜村的付出得到了上級、村民和社會的認可,蔬菜村黨委在書記竇乃興的帶領下,沒有為現在所取得的成績而沾沾自喜,他們正豪情滿懷,乘風破浪,瞄准“丹江第一村”的目標進行全面衝鋒!

責任編輯:代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