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9日訊(記者 侯巍)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七臺河市桃山區桃南街道黨工委以便民、利民、惠民為根本,積極探索改進服務方式,拓寬服務渠道,提高服務水平,較好地發揮了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使創先爭優活動取得了紮實成效。
創新載體,搭建社區服務平臺
開展“黨員先鋒崗”活動。街道黨工委在各社區普遍設立了黨務政務監督崗、社情民意反饋崗、文明新風倡導崗、民事糾紛調解崗等10大類“黨員先鋒崗”,300多名黨員根據自身特長認領了崗位。黨員上崗以來,共為居民辦好事實事569件,舉辦政策法規講座25場次,上門服務800餘人次。開展“幫貧濟困”活動。街道黨工委建起了集政策諮詢、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困難幫扶為一體的“下崗職工驛站”和再就業崗位儲備銀行,先後為1540名下崗職工辦理了再就業優惠證,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2233人。同時,在6個社區分別成立了慈善超市,對特困居民提供定期救助,集資120萬元,建立了低保定點醫院和孤寡老人愛心門診,轄區內的低保戶和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憑卡看病,全部免費。近三年來,救助貧困居民400餘戶,服務群眾1萬餘人次。開展“品牌創建”活動。指導社區黨組織推出六項“首家服務”,讓社區居民實現醫療、通訊、健身、購物、家政服務足不出社區。指導社區黨組織成立“五老”網吧稽查隊,長期開展遠離網吧回歸學校的陽光行動。其他社區也根據自身特點,打造彰顯特色的品牌,使社區民主自治有了真實的內容。
完善功能,拓展社區服務領域
增加便民服務項目。街道黨工委在各社區服務窗口開設了37個服務項目,設立了7部熱線電話,在6個社區全部創建了便民服務網點、家政服務站和中介信息服務站,為方便居民,街道各社區把每天工作時間從8小時延長到10小時,推行無假日服務。同時,印制2.3萬份“親情”服務卡,方便居民有事隨時聯絡。開通社區服務網站。建立了“街道社區服務網站”,開設網上論壇,公開辦事流程,廣泛宣傳各社區的基本情況、資源優勢。同時,組織各社區成立“社區服務QQ群”,開通社區微博和黨員個人微博,直接傾聽居民心聲,了解群眾所需,問策於民。網站開通以來,街道社區黨組織先後解決居民網上反映的道路整修、飯店噪音擾民、自來水管道跑漏等問題300餘件,社區發表微博50餘條,黨員發表100多條,征集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好點子、好建議123條。突出重點服務對象。街道黨工委針對社區工作特點,提出了“面向下崗職工、面向青少年、面向黨團員、面向企事業單位、面向困難弱勢群體、面向廣大居民”的六個面向和“家庭糾紛調解到家、新遷居民走訪到家、有病住院探望到家、兩勞人員幫教到家、生活保障幫扶到家、下崗擇業安置到家”的“六到家”服務。活動開展以來,各社區協調解決各種家庭糾紛149件,新增低保35戶58人,為殘疾人辦理公益崗位14個,安置4050公益性崗位8人,下崗職工就業188人,為貧困家庭、貧困學生捐款捐物合計2萬餘元,得到了轄區百姓的認可。
科學管理,強化社區服務保障
街道黨工委把加強機制建設,作為推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創先爭優的首要任務,用科學的管理機制來保證社區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進一步增強了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一是健全規章制度。街道黨工委制定出臺了《窗口服務人員管理辦法》、《街道社區人員素質要求細則》和《六比一合目標考評辦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從各社區黨組織為居民服務的能力水平、在群眾中的威信、發展創收以及班子合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比,並根據評比結果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鼓勵。二是實行網格化管理。在入戶調查的基礎上,制做了社區分布圖、居民情況一卡通,根據各個社區的實際情況,以居民小區、單位樓宇等集居戶為主要依據劃分為片,每個網格內的負責人對區域內的居民基本情況、生活配套設施、居民事務等內容建立詳細的工作檔案。同時,每個網格下設一支服務隊伍,包片管理員既是戰斗員也是指揮員,獨立處理各自網格區域樓院的治安保衛、衛生保潔、環保綠化、消防隱患排查、流動人口管理、計劃生育等各項事務,不但提高了社區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還使他們掌握了與居民溝通的技巧,實現了各項工作任務分工明確、落實到位。三是深化共駐共建。街道黨工委健全完善了居民代表大會、轄區企事業單位協商議事會、民主聽證會、民情懇談會等制度,定期召開會議,聽取轄區企業和居民群眾對社區建設的意見建議,實現了社區建設的良性互動。幾年來,轄區72家企事業單位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幫助街道社區解決居民吃水、行路、入廁、下水等難點問題100多件,解決社區辦公用房近2000平方米,提供各種資助達8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