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9日訊(記者 王蕊)“張麗莉老師是我心裡的英雄,她的事跡很感染我。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在這樣的情況下護理她,我感到很榮幸……”本月13日凌晨3時許,哈醫大一院的重癥監護室裡迎來了從佳木斯中心醫院轉院而來的張麗莉老師,從那一刻起,重癥監護室裡的每名醫護人員開始了與張麗莉並肩作戰的日子,那裡的燈永遠是亮著的,腳步永遠是最快的;那裡,也一次次傳來讓人激動的消息,張麗莉蘇醒了、能喝水了、開口說話了、想要聽歌了、可以吃點米湯了……剛剛過去的6個日日夜夜、158個小時,醫務人員們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時刻守護著張麗莉老師!
王磊是哈醫大一院重癥監護室的護士長,在12日晚上7時許,她接到了趙鳴雁主任的電話,通知在車禍中受傷的張麗莉老師要轉到哈醫大一院來。“張老師的事我之前就在媒體上看到了,一直很關注,聽到這個消息,我激動地撂下電話就往科裡趕。”當王磊到達醫院時,科裡的一組人都沒有走,大家把房間消毒准備好,不斷的檢查、調試儀器,做好接診前的一切准備。
等到13日的凌晨2點45分左右,王磊又接到了趙鳴雁的電話,告訴她救護車還有15分鍾就要抵達,確保張麗莉安全進入病房,她立即帶上兩個年資高、經驗豐富的護士下去接診,還在沿途設置了幾個護士,剩下的人留下保證病區內其餘病人的安全。直到把張老師送到隔離病房裡,看到張麗莉老師嘴上插著氣管插管,帶著呼吸機,處於鎮靜狀態,一切都平穩的時候,所有人纔松了一口氣。“以前在媒體上看到過她的照片,有工作照也有生活照,再看著眼前還沒蘇醒的她,插著氣管插管、帶著呼吸機、臉上仍有浮腫,很心疼、很難受。”
自從張麗莉住到重癥監護病房後,重癥監護室成立了專門的護理小組,24小時不間斷地看護張麗莉,大家的工作節奏也緊張了起來。王磊說,張麗莉一旦有睜睜眼、動動手的時候,值班護士就馬上過去,詢問她是否有不舒適、不好受的地方。
為了避免重癥監護室內人員過多,值班護士除了做日常的護理工作外,消毒、清理、照顧等其他工種的活都由她們來完成。隨著張麗莉神智的逐漸清醒,她的生命體征也逐漸趨於平穩,經過兩天的治療,醫護人員順利地摘掉了呼吸機,張麗莉可以帶著氣管插管自由呼吸。
“16日14時30分,經過專家組研究決定,為麗莉拔掉口中的氣管插管。”護士長王磊說,拔管的時候,一切准備就緒,但是她在那一刻的心情可以用復雜來形容,高興的是終於可以拔管了,張麗莉不用那麼難受了,難過的是拔管的那一瞬間深受重傷的麗莉要承受巨大的疼痛。就在她為張麗莉拔掉口中的氣管插管後,張麗莉用微弱的聲音說的第一句話竟是“謝謝”。
“她很堅強,我問她疼不疼,她說疼,能不能忍受,她說能。”王磊說,拔完管之後,她和張麗莉談到家人和愛人時她都只是滿意地點點頭,但是當我說“你一定要堅強,你的學生都在等你”的時候,她的眼圈一下子就紅了,隨後眼淚也劈裡啪啦地往下掉,我趕緊扭頭把眼淚擦乾淨。“我能感受到,她真的是非常熱愛她的工作,愛她的學生。”
每天早上,值班護士例行的工作就是給張麗莉做護理,而與普通病人相比,張麗莉的護理工作則需要5名護士。她們需要把麗莉平托起30厘米的高度,把張麗莉身上的胸帶打開,把頭伸到她的身體下面,不停的擦拭,然後涂上爽身粉,這樣能讓麗莉感覺舒服些。在抬的時候,每名護士必須都用力,而且力道要均勻,從肋骨、骨盆到下肢,哪個部位松勁了,張老師都會感覺到疼痛。
“麗莉胸帶裡的毛巾要隨時更換,最多的時候每2個小時就換一次,換一次要二十分鍾左右。擦背、換墊子、紮腰帶也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對護士的體力來說是巨大的考驗。”王磊說,當骨科專家來會診時,往往都需要托舉的時間更長,但醫院裡男護士很少,更多的是體型瘦弱的女護士們,雖然有時他們看起來很吃力,卻每一次都配合的非常好。
王磊告訴記者,張麗莉由於創傷和身體虛弱的原因,身上、頭發都會出很多的汗,每為她擦拭一次她都會說一聲謝謝,“在我們護理麗莉的過程中,聽她說的最多的就是‘謝謝’,這兩個字讓我們做護士的心裡感到無比溫暖。”
王磊說,她今天和張麗莉聊天時,提到了在電視上看到了她所在的班級和學生,並告訴她,她的學生們都在很努力的學習,張麗莉很擔心的說,他們還有幾天就要考試了,“在她心裡,她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學生。在她人生中最痛苦最難過的階段在她身邊護理她,身為一名醫護人員,我覺得很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