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5月20日訊 “你是怎麼知道基藥的?”在榮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位正准備取藥的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知道“基藥”是通過朋友介紹的,當時朋友告訴她到社區開藥非常便宜,能比到藥店買藥省去一半的費用。張女士的父母都上了年歲,經常是大病小病不斷,每個月用在藥上的花費都在兩三千元。聽了朋友的介紹後,她對“基藥”的目錄進行了研究,發現雖然父母所用的很多藥品在“基藥”中並沒有,但是抗菌、消炎類等常用藥都屬於“基藥”范疇。在經過社區醫生為她的父母進行診斷之後,重新確定了“藥方”,再憑“藥方”到“藥局”買藥,就這樣,張女士在社區開到了一些“基藥”。
而患者曲先生也認為現在得個感冒發燒到社區醫院看看就行,不用去大醫院,“以前因感冒去大醫院看過病,買藥要花一百多元錢。這回來社區看感冒,醫生檢查後只給開了一袋不到2元錢的感冒片。”
“基藥”的價格與醫院“藥局”和藥店相比到底有多大差距?花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馬建民主任給記者開了一張“藥單”,上面列出了6種常見藥的規格和零售價,只要記者到藥店去問一問這些藥的零售價,就會清楚“基藥”的“本色”啦!果真,藥單上的每一種藥都比藥店要便宜許多!質量都是一樣的,價格優勢使“基藥”吸引更多的市民到社區看病開藥。
“我們醫院就有醫生因多給患者開藥而受到主管部門的處罰,別的社區醫院也有。現在都是電腦管理,醫生治什麼病、開什麼方、用什麼藥都能查到,而且,社區醫院的醫生多開藥也撈不到一分錢的好處,所以大家都是按患者病情適量開藥。”某社區服務中心的鞏醫生介紹說。
鞏醫生認為,現在哈市社區醫院所使用的管理體系在某些方面要比大醫院更加規范和有效,社區醫院只允許使用基本用藥,醫生開藥的范圍也都是“基藥”,而“基藥”都是相關部門通過招標確定的,是一個不變的“死價”,它來到醫院時就已經被定價,出售時更不允許提價,醫生無論給患者開多少“基藥”,也得不到一分錢的回扣。所以,和其他的醫院不同,社區醫院無法靠賣藥贏利。因此,一些醫生想通過看病而發生的逐利行為在社區醫院能被有效杜絕。
鞏醫生說他自己曾在一家二級醫院工作過,由於看男性病看得較好,總會有一些患者找他看病,同時南方的一些藥商也“看中”了他,時不時地會找他尋求合作,“你知道一盒藥他們賣多少錢?278元!你知道一盒藥他們能給多少提成嗎?90多元啊!所以,當時很多醫生每天靠賣藥就能收入不菲!現在一些醫院依然存在這樣的現象,而為此付出代價最多的就是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