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助力現代水利建設紀實
2012-06-08 10:37:1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惠玲 施虹 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6月8日訊 這裡有我國唯一的季節凍土區工程凍土重點實驗室;這裡有亞洲最大的野外凍土觀測場;這裡有設施先進的水利科技試驗研究中心;這裡每天都在努力解決水利工程、農業生產中大大小小的技術難題……

  這裡是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我省水利科技發展的“主角”。

  寒區水利工程技術研究全國領先

  6月6日,記者走進了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季節凍土區工程凍土重點實驗室,這個外行看來並不起眼,業內卻赫赫有名的地方。

  在其中的低溫試驗室正在進行凍土力學模型試驗。由於試驗要模擬不同溫度條件,穿著夏裝的記者一走進其中,頓感涼意。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寒區水利工程技術研究所所長張濱告訴記者,這個試驗用取自引嫩擴建工程的土壤,試驗研究在自然環境中,水利工程土質邊坡隨之受凍和膨脹的情況。這是當前我國針對季節凍土區研究的重大科研課題——《深季節凍土區工程凍土綜合技術研究》的一個小試驗。這個研究是為了防止我省水利工程土質邊坡持續受凍脹的破壞,降低工程維護成本,延長工程壽命。

  “修不完的工程,配不完的套”,這是我省水利工程行業普遍頭疼的事。我省冬季漫長、寒冷,屬深季節凍土地區。由於溫度的變化,凍脹對水利工程破壞的現象十分嚴重,造成水源和輸配水工程不能正常發揮作用。解決這一問題,纔能提高工程效益,為糧食主產區供水安全、糧食穩產高產服務。

  針對這一行業急需解決的重大技術難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就建設了冷凍實驗室,開展了工程凍土和水工建築物抗凍技術及建築材料抗凍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來,水利科研人員重點研發了“樁、板、牆、土”等多項季節性凍土區適用的抗凍技術措施。這一技術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廣大季節凍土區5萬餘座工程和近700公裡襯砌渠道中應用後,節省工程投資30%以上。與此同時,科研人員優化設計了一整套高寒地區有壩引水渠首工程方案。

  我國是世界第三凍土大國,季節凍土區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53.5%。我省的寒區水利工程技術研究,為解決全國季節凍土地區水利工程的凍害問題做出了貢獻,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聲譽。

  節水技術研究促糧食增產

  離開凍土實驗室,記者來到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農業水土試驗場,一種類似秤的小儀器引起了記者的好奇。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農村水利研究所所長李芳花說,它叫蒸滲儀,是該所在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基礎上,自主創新研發的,用來測試農作物生長過程的水分消耗情況,這種稱重式蒸滲儀具有國際先進性,農作物即使蒸發0.1毫米的水也能被它測出來。

  小小的蒸滲儀代表了省水利科學研究院農田水利工程技術研究平臺建設的水平,而在國內同類研究機構中,其農田水利工程及節水技術研究也一直處於前列。

  近幾年,我省旱作農牧區因乾旱頻發、耕整措施不合理等因素造成耕地板結、水土流失嚴重、耕地質量退化、地力下降等問題日益突出。針對這一問題,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經過多年研究,構建了“蓄、保、改、降”功能特點的振動深松改土蓄水保?技術,解決了旱作農業中土壤改良和雨水資源高效利用並舉的重大技術難題,對農業生產中的土壤改良、提高降水資源利用率、增產增效、改善生態環境都具有顯著的作用,提高糧食產量10%以上。

  與此同時,國家863計劃項目“東北半乾旱抗旱灌溉區節水農業綜合體系集成與示范”和黑龍江省科技重大專項“松嫩平原乾旱、半乾旱區節水旱作農業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子課題的研究,創新性地將“3S”技術、計算機技術、水文模型與旱情信息管理及抗旱決策進行系統化集成,實現了我省數字化旱情監測預報與抗旱決策分析,填補了抗旱減災專業領域的空白。

  “十五”以來,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完成及在研項目8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項、省部級項目57項;有21項科研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9項;發表學術論文391篇。

  “十二五”,這個院又承擔起國家科技支橕項目“大型灌區節水技術及設備研究與示范”、“東北糧食主產區玉米膜下滴灌模式研究”、水利重大推廣項目“農業高效噴灌技術推廣示范”等重大科研任務。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