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8日訊 (記者 侯巍)6月,行走在黑龍江墾區廣袤的土地上,到處生機勃勃,綠油油的水稻田一望無際,秧苗在田裡瘋長,大豆、玉米幼苗在藍天的映襯下,為黑土地披上了綠絨絨的毯子。
“全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黑龍江墾區2011年糧食產量破400億斤,連續8年實現歷史性突破,糧食供給能力足以確保全國1/10人口一年的口糧。據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農業局統計,截至5月22日,墾區水稻插秧工作提前完成,標志著墾區春播戰役全線告捷。今年墾區總播種面積達4303.9萬畝,為實現糧食總產430億斤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 |
農墾大馬力機械在整地。資料圖 |
科技創新 引領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科技集成,突出高標准。今年,黑龍江墾區采取良種良法良田配套,農藝農機農戶結合的原則,按照常規技術規范化,關鍵技術標准化,重點技術普及化的要求,以農作物高產創建和農業標准化提昇為載體,繼續集成推廣“十大”栽培模式,重點推廣水稻智能化催芽、毯式育秧機插等“十大”新技術,擴大應用保護性耕作、GPS導航等“十大”農機新技術。采取全員培訓、現場定標、嚴格驗收和質量跟蹤等手段,確保抗災保種質量全面達標。
“我承包土地栽種水稻已好幾年了,前些年水稻畝產也就7.5噸左右,現在能達到8噸以上了。增產最主要得益於水利、技術和大農機三大塊。”二九0農場五分場職工趙修軍今年種植水稻36晌,效益一年比一年收成好。
![]() |
黑龍江墾區不斷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資料圖 |
三江平原是黑龍江省水稻主產區,黑龍江、烏蘇裡江、興凱湖水資源豐沛,這裡正在建設14個大型灌區。灌區工程建設完成後,可灌溉面積1306萬畝,將成為全國排名前五的特大型千萬畝灌區。
作為全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黑龍江墾區近年來積極發展以應用現代農業機器體系、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科學管理辦法為代表的現代農業,逐步形成了持續穩產高產的糧食生產模式。
黑龍江省的糧食主產區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這兩大平原幅員面積28.9萬平方公裡,佔全省的63.6%,耕地1.6億畝,佔90%。黑龍江墾區的主體部分也集中在兩大平原區,2008年省委省政府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開始建設三江和松嫩兩大平原農業綜合試驗區,並將其納入到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重點建設之列。
從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的全面實施,到建立松嫩、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推進,從以“八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戰略實施,到省第十一次黨代表大會把大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列為我省八項主要任務之首。無不凸顯了省委省政府對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高度重視。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要求,也是我省實現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必由之路。
![]() |
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風起雲湧。資料圖 |
大農機耕種 助力墾區大豐收
農業機械化為墾區實現農業大豐收,促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發揮了保障作用。2011年墾區糧食總產首次突破400億斤,達到407.4億斤,農業生產實現“八連增”。據省農墾總局農機局局長李俊介紹,現代農機裝備和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使墾區基本改變了農業“靠天吃飯”的面貌,大大提高了抗災能力。大馬力機車實行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使墾區實現了秋雨春用、春旱秋防,建立了蓄水保?的“土壤水庫”。
在鶴山農場,凱斯9120收獲機每20小時可收獲大豆1420畝,收獲玉米1200畝。墾區從傳統的鋤頭、牛馬犁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小四輪拖拉機,再到今天的最先進的、全自動的智能化大農機,演繹著共和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艱難歷程。墾區群眾正是經歷這種歷史變化最好的見證者。
為了加大農機更新推廣力度,2012年4月28日,墾區首批引進90臺220馬力拖拉機運抵農場投入春播生產作業。據悉,今年省農墾總局共投資7億多元,從國外引進475臺套大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自走式噴藥機等,同時春播前還更新購置了550臺玉米精量播種機、4000臺乘坐式水稻高性能插秧機、5000臺水田滅茬攪漿整地機、500套拖拉機衛星定位自動導航駕駛系統等,大大提高了春耕生產質量和效率。預計今年墾區農機更新投入將突破30億元。
隨著北部地區插秧結束,我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黑龍江春耕全面告捷。據農情統計,玉米、水稻兩大高產作物新增1100萬畝,為糧食總產實現“九連增”打下基礎。據黑龍江省農情統計,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突破2億畝,玉米、水稻分別達到9500多萬畝和5500多萬畝,分別比上年增加近700萬畝和400萬畝,兩大作物比上年增加1100萬畝。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黑龍江現代化大農業建設正呈現出欣欣向榮、蓬蓬勃勃的發展之勢,期待大農業給我們帶來的更多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