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一周內松花江水吞噬8名青少年 未成年人救人要量力而行
2012-06-12 10:23:0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李玉紅 劉夢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2日訊 6月9日,哈爾濱市呼蘭區方臺鎮高家村附近的松花江江邊發生一起溺水事件,1名女中學生在岸邊洗手時不慎滑入江中,5名同學手拉手營救,4名學生遇難。他們都是方臺中學學生。

  6月3日,黑龍江省普陽農場松花江江叉,5名青年准備涉水渡江叉到江心島游玩,行至江叉中間時4人被湍急的水流卷走。遇難的4人中有一人是高二學生。

  4月30日19時許,在哈爾濱濱州橋松北站附近,1名十三歲少年和幾個同伴在通往三角泡的壩上往下跑步時不慎溺水,同行的另外1名少年立即施救也溺水,打漁人員救起1名少年,另1名少年身亡。

  3月24日,哈爾濱市依蘭縣宏克力鎮3名小學生在當地東南屯邊排水坑中發生意外,3人全部溺水身亡。

  記者從哈市公安部門了解到,今年自開江以來,松花江哈爾濱城區江段共發生溺水事件13起,其中11人溺水死亡。據統計,2010年夏季(5月至9月份),全省在江邊、河塘等處游泳溺水死亡的中小學生及幼兒共有23名,其中,中小學生佔85%。

  救人要用正確方法

  方臺中學6名中學生手拉手勇救落水同學事件可歌可泣,深深地震撼著我們。在震撼的同時,怎樣采取正確的方法救人和自保更值得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思考。

  11日,記者采訪了哈市江上派出所所長欒松濤,他認為:在緊急情況下,首先應保持鎮靜,千萬不要手忙腳亂。先不急於搭人鏈,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先把木板、長杆、救生圈等投入到落水者身邊,讓他抓住這些器具不致下沈,或遞給溺水者木棍、繩索等,讓落水者抓住這些東西攀扶上岸。切記:不會游泳者不可直接下水救人,要學過救人或自救的方法、熟悉所處水域再去救人,在不明水域或是沒有過救人經驗的情況下不要盲目的救人,以免做無畏的犧牲。

  其次,如果沒有救人器具,在水淺的情況下萬不得已時纔可以搭人鏈,搭人鏈時營救者全部側立,面向落水者的相反方向,互相拉住各人的手腕,在岸邊的一個人抱緊一個固定物,第一個人就猶如船錨,負責整體安全,一定要立牢。而在人鏈最末端直接營救落水者的人最好會游泳,當靠近落水者時候,如果溺水者尚未昏迷,施救者要特別防止被他抓、抱。不要從正面接近溺水者,而應繞到溺水者的背後或潛入水下,扭轉他的髖部使其背對自己;從後面或側面托住溺水者的腋窩或下巴使其呼吸,並用反蛙泳或側泳將其拖帶上岸。特別強調的是,搭人鏈救落水者的辦法不是很妥當,因為岸邊與水下是有一個很陡的坡度的,尤其是當人鏈越長得時候,越在上端的手所承受的力量就越大,當手上的重力達到無法承受的時候,勢必造成這個鏈條的斷裂,那麼處在下端的人就十分危險了。

  溺水自救互救要采取得當措施

  面對危險,學會水中自救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欒松濤說,溺水時首先應保持鎮靜,千萬不要手腳亂蹬拚命掙紮,這樣可以減少水草纏繞,節省體力。正確的自救方法是落水後立即屏住呼吸,然後放松肢體,盡可能地保持仰位,使頭部後仰。只要不胡亂掙紮,人體在水中就不會失去平衡。這樣口鼻將最先浮出水面可以進行呼吸和呼救。呼吸時盡量用嘴吸氣、用鼻呼氣,以防嗆水。經過長時間游泳自覺體力不支時,可改為仰泳,用手足輕輕劃水即可使口鼻輕松浮於水面之上。

  不會游泳者落水後不要心慌意亂,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冷靜地采取頭頂向後,口向上方,將口鼻露出水面,此時就能進行呼吸。呼吸要淺,吸氣宜深,盡可能使身體浮於水面,以等待他人搶救。切記:千萬不能將手上舉或拼命掙紮,因為這樣反而容易使人下沈。

  會游泳者溺水一般是因小腿腓腸肌痙攣而致,這時應心平靜氣,及時呼人援救。痙攣時應將身體抱成一團,浮上水面,深吸一口氣,把臉浸入水中,將痙攣(抽筋)下肢的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蹺起來,持續用力,直到劇痛消失,痙攣自然也就停止。為防止同一部位再次痙攣,對疼痛處要充分按摩並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後最好再按摩和熱敷患處。如果手腕肌肉抽筋,自己可將手指上下屈伸,並采取仰面位,以兩足游泳。

  互救時,救護者應鎮靜,盡可能脫去衣褲,尤其要脫去鞋靴,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對筋疲力盡的溺水者,救護者可從頭部接近。對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救護者應從背後接近,用一只手從背後抱住溺水者的頭頸,另一只手抓住溺水者的手臂游向岸邊。如救護者游泳技術不熟練,則最好攜帶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進行救護,或投下繩索、竹竿等,使溺水者握住再拖帶上岸。救援時如被溺水者抱住,不要相互拖拉,應放手自沈,使溺水者手松開,再進行救護。

  第一目擊者在發現溺水者後應立即撥打120或附件醫院急診電話請求醫療急救;將溺水者救上岸後,應立即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淤泥、雜草、嘔吐物等,並打開氣道,給予吸氧。在進行控水處理(倒水)時,應迅速將溺水者放在救護者屈膝的大腿上,頭部向下,隨即按壓背部,迫使吸入呼吸道和冑內的水流出,時間不宜過長(1分鍾即夠)。現場進行心肺復蘇,並盡快搬上急救車,向附近醫院轉送。作為救護者一定要記住:對所有溺水休克者,不管情況如何,都必須從發現開始持續進行心肺復蘇搶救。


  面對突發事件要有生存智慧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哈爾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哈爾濱育源心理教育學校校長高源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松花江邊4名學生溺水身亡的事件凸顯了我們教育的缺失,學校家庭在注重孩子德育教育、培養孩子高尚品質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孩子的自我保護教育,讓孩子學會運用智慧解決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及突發事件。

  高教授表示,我們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互幫互助,面對突發事件要有勇敢樂觀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最希望孩子具備的品質,但培養孩子品質的同時,我們更要對孩子進行智慧教育,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纔是最重要的。孩子是家長的未來,家長總希望孩子可以有個健康的身體可以抵抗風雪,有個良好的心態可以快樂的生活,然而目前家長和老師最最忽視的就是對孩子的生存教育問題,在孩子面對突發的危險面前,是否可以冷靜應對,是否可以運用自已的智慧合理的解決問題。5名學生在面對同學落水的時候,如果可以更冷靜的運用生存技巧以及自已的智慧,也許悲劇可以降到最低點。

  為此,高教授呼吁,我們不希望看到的事情正在一幕幕的發生著,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要讓這份愛得到昇華,我們的家長以及做為伴隨孩子成長的教育工作者們要行動起來,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在身心健康成長的同時,更要擁用卓越的智慧來面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救人要先保護自己

  采訪中,哈爾濱市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綱認為,我們的社會、學校、家長都應該從這幾起青少年溺水事件中反思,為別人提供幫助的前提是要保證自己的安全,這纔是青少年救助他人的可行行為,只有保證自己的安全,纔有機會、有可能去救助他人,而不是讓孩子以命換命,甚至以命賠命。

  王綱認為,學校和家長應該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給孩子普及救人的科普知識,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共生共贏案例。幫助他人,救助他人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當面對危險的時候,頭腦中第一時間一定會有一種應急預案,例如像那五個孩子一樣手拉手營救同學,但是這個方法卻不一定是最優方法,我們要讓孩子們知道並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哈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不提倡未成年人見義勇為,不提倡並不是指見義勇為這種行為不可取,也絕不是把“見義勇為”這股正義之風泯滅在未成年人群裡;而是換一種方式,未成人見義勇為要量力而行,防止未成年人不必要的犧牲。學校提出不鼓勵以生命為代價去見義勇為的觀點,是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正確引導。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教會他們如何明辨是非,如何正確解決問題,如何用智慧去應對不可預測的事態發展,從盲目勇為到善於勇為,應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方向。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