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三江七星農場北大荒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內,工作人員正澆灌秧苗。園區兼具農業科技示范與生態觀光功能,對墾區推進現代農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黑龍江日報訊 為了走出一條科技引領支橕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為了實現不擴大耕地面積利用內涵挖潛持續增產的科學發展目標,近年來,我省不等不靠,及時明確農業科研定位,通過政策支持、組織保障、資金支持和環境保障,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農業科技創新工程,不斷加大良種化工程實施力度,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式發展,全力提昇農業自主科技創新能力,使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08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60.5%,為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找准農業科研定位激發科技創新源動力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鎖定農業科技創新,被譽為是“農業科技戰線的春風”。
其實在我省,“農業科技戰線的春風”早在9年前就已吹起。2003年,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明確了農業科研的公益性質,定位在服務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上,同時,將省農科院的經費撥付形式由差額撥款變為全額撥款,徹底扭轉了持續多年的“科研人員自收自支、自己養活自己”的尷尬局面,隨後又出臺了職稱晉昇改革配套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全院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創業激情。省農科院還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使科技人員紛紛走出高樓深院,走進田間地頭,與農民零距離接觸,不斷從生產中獲取科研靈感,按照生產需要選擇課題,及時匡正科研方向。
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省農科院及時對全院機構特點、研究方向和科研重點進行重新梳理,制定“增、並、轉、撤”總體規劃。根據科技創新、服務“三農”以及廣大農民對公共服務的迫切需要,新設畜牧研究所、草業研究所、農村能源研究所、植物脫毒苗木研究所、食品加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種聯合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根據黑龍江農業生態區域特點,在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東部山區半山區、三江平原、中部糧食主產區、北部麥豆主產區整合成立了大慶分院、齊齊哈爾分院、牡丹江分院、佳木斯分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綏化分院、黑河分院、克山分院和五常水稻研究所。
改革後的機構體系,既強化了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服務功能,又充分體現了省農科院整體科技創新和服務“三農”的公益性質,充分地發揮了省農科院在全省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中的科技引領作用。如今,省農科院70%以上的課題思路都來源於農業生產一線;先後育成推廣農作物新品種376個,使全省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兩次,有力支持了全省糧食生產“八連增”。
科研活力迸發的不僅僅是省農科院,全省農業科技戰線都緊緊圍繞生產強力攻關。
東北農業大學的“動物疾病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開發項目”、“大豆關鍵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整體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系列水稻寬窄行插秧機機構創新、優化模擬與產業化研究”及“移栽機現代設計平臺建設與應用”項目,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改善研發基礎條件著力提高科技創新力
農業科研需要大量經費投入。在這方面,我省毫不吝嗇,堅持大投入大發展,多方籌資、多渠道投入。省級財政每年投入5000萬元農業科技推廣資金,開展共建一片示范田活動,加快推廣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示范;每年拿出3600萬元資金用於實施科技創新工程,重點支持種子研發、技術研發和農機研發。
2011年,東北農業大學共獲得科研經費2.24億元,承擔各級各類項目400餘項,創歷年之最。從2003年至今,省農科院累計獲得各項資金43.6億元,是自1956年建院以來前46年經費總和的6.5倍。細心的哈爾濱人會發現,近年來省農科院附近的道路環境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新建了科研街,學府路上開設了農科院道口,地鐵一期也由醫大二院延長到省農科院並增設了站點。
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近年來,我省在經費投入方面、設施條件方面和隊伍建設方面堅持大投入大發展,著力改善研發基礎條件,為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3年以來,省農科院共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6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6項,開展的五大糧食作物超級良種良法大面積示范實現重大突破。東北農業大學憑借在高教強省五大科技創新平臺“黑龍江省優勢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研發平臺”建設中的累累碩果和展示中的科研實力,在農業部“十二五”重點實驗室規劃中,新增4個專業重點實驗室和4個農業科學觀測站。
省農墾科學院也憑借出色的實力,躋身現代化大農業信息技術研究“國家隊”行列,成為全國僅有的2個農業信息技術科學觀測實驗站之一;並從“十一五”就開始進入國家現代農業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新品種創新平臺,主持國家“十二五”自然科學基金“玉米氮高效QTL關聯與聯鎖聯合定位”科研課題。
研發基礎條件的顯著改善有力提昇了我省農業科研產出能力。近年來,全省先後培育出164個優良作物新品種(配套系);集成創新了一批支橕農業生產的新技術。如優質高產良種、科學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小麥高產攻關四項關鍵技術;合理增加穗數、輕簡栽培、統防統治、配方施肥和機械化作業為主要內容的水稻產業提昇行動“一增四推”技術;合理密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機械化播種收獲等四項玉米關鍵技術;重點推廣了超級稻的8個主導品種和6項主推技術,開展35項試驗示范,形成了超級稻高產栽培集成技術。
堅持大開放大手筆全力構建大科技體系
為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我省以開放合作的姿態大手筆構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先後與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等20多個國家的科研院所、大學、國際組織以及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開展全方位協同創新;從國外引進人纔1384人次、種質資源近5000份、新技術30餘項;成立了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黑龍江分院和中國農民大學,建成了中國科學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種聯合研究中心。
與此同時,省內的科技合作也全方位展開。2011年,省內農業科技倆“巨頭”——東北農業大學和省農科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了合作共贏的序幕。通過在全省建立科技園區、開辦專家大院、培育致富項目、開展科技培訓,省內農業科研院所與全省各地農業企業、合作社、大學、銀行、學校、部隊等進行了廣泛合作,加速了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轉化。
伴隨農業科研創新的開放化、國際化步伐,我們看到,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下,在全省農業科研戰線的共同努力下,一個設施先進、功能完備、類型齊全、項目豐富、隊伍強大的現代化農業科研創新體系在廣袤的龍江大地上已經初具規模——總投資30億元、佔地8410畝的全國規模最大的黑龍江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初具規模,已實現科技研發與展示功能;總投資10億元、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國際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大廈在哈爾濱美麗的松花江畔北岸拔地而起,預計年底將竣工並投入使用;投資5650萬元、佔地268畝的黑龍江農作物種質創新園區已落戶祖國的最南端三亞,為我省種子南繁創造了一流的條件。此外,還有1.41億元組建了我省最大的種業集團——龍科種業,以及即將啟動建設的黑龍江農業科技展覽館建設,即將掛牌的中國科學院現代農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