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3日訊 題:牡丹江電業局優化經濟環境為地方經濟發展助力
牡丹江,坐落在祖國的白山黑水、崇山峻嶺之間,這裡是中國北方的著名旅游城市,享有“中國雪城”、“魚米之鄉”、“塞北江南”的美譽,同時這裡也是中國對俄貿易的前沿,近年牡丹江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為更好地滿足經濟發展帶來的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一年來,牡丹江電業局通過實施電力建設發展戰略,全力促進牡丹江地區的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強大的電網、優質的服務以及良好的供電環境,為牡丹江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電力保障。
使命感構建電網大發展
“十二五”期間,國家確定牡丹江地區為主體功能規劃中的重點開發區域,以及我國“十二五”時期重點推進的發展區域之一。因此牡丹江電業局在編制“十二五”電網發展規劃時,充分考慮地區經濟發展需求,兼顧主網和配網協調發展,在取得牡丹江智能變電站、智能電網調度、用電信息采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信息平臺及安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十二五”期間,牡丹江將全面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加速實現和完善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用電信息采集、電動汽車充電、換電、智能電網調度、信息平臺及安全、智能小區、電力光纖到戶、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智能園區試點工程以及電網統一視頻監視系統等工程落地,實現以500千伏為樞紐的供電模式,從而使電網結構更加合理、更加堅強。
同時,伴隨牡丹江電網智能化步伐的加快,牡丹江市農網布局也日趨合理。其中一年來,相繼投資4000多萬元用於牡丹江地區農網完成改造昇級,使農網網架結構進一步優化,也解決近6000農村“低電壓”用戶的用電難題。改造後牡丹江地區的農村電網實現“手拉手”供電,增強了10千伏中壓電網互帶能力,使10千伏配網的運行檢修更為靈活,進一步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從而解決了鄉、村“低電壓”問題,滿足農民生產和生活的用電需求。以前每逢用電高峰,部分農戶經常出現電動機及其他家用電器無法啟動的情況,而此次新建輸變電工程縮短了10千伏供電半徑,在負荷高峰時最低電壓也可達到210伏,農戶家用電器等各種用電設備完全可以正常啟動,滿足了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建設用電的問題。
責任感唱響和諧主旋律
“堅持‘人民電業為人民’的服務宗旨,以‘讓政府放心,讓群眾滿意’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履行光明使者的職責,全心全意為廣大客戶服務,為工作大局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這是牡丹江電業局向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表明了電力部門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念。
今年牡丹江電業局推出了“閑置資產中介”服務,積極為辦理新裝、增容的客戶提供閑置廠房、用電設備、變壓器容量等相關信息,將大客戶閑置用電設備及新企業用電增容相對接。牡丹江電業局愛民供電區內原本有多家大工業、高耗能企業,近年來部分企業遷移或停產,產能閑置嚴重。牡丹江電業局相關領導多次同愛民區的區委、區政府,以及招商局、街道辦事處和轄區重要工業客戶溝通聯系,著重了解愛民區2012年的全區經濟發展目標,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各項中小企業經濟扶植及民生政策、全區各項基建項目的計劃實施,並整理出“大客戶暫停、減容設備明細及停復用時間表”,對轄區內大客戶的生產、經營情況建立檔案。通過全面分析各行業分類電量的增長點和波動情況,了解客戶的用電需求,主動搭建中介平臺,收集停產或半停產企業的用電容量、廠房面積、招商願望等信息,幫助客戶解決了用電難題,被譽為“雪中送炭”和“及時雨”。
服務感演繹口岸親情
哈(爾濱)牡(丹江)綏(芬河)東(寧)對俄經濟帶,是近年來中國對俄羅斯經濟發展的亮點。這條經濟帶以牡丹江為中心,延伸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為使哈牡綏東經濟帶做大做強,牡局綏芬河供電局推出了主動服務、跟蹤服務、一對一服務、“即時結辦”服務和零時間、零距離服務,為國內外客商開闢出一條“電力綠色通道”。為解決因高速發展的地方經濟而不斷出現的供電服務新問題,牡丹江電業局在口岸城市綏芬河推出了“三法一站一延伸”工作方法,三法即凌晨工作法、集中停電作業法、零停電催費法;“一站”是指根據客戶需求總結創新“一站式”服務,推行“內傳外不傳”新式辦電流程;“一延伸”就是延伸服務,快速搶修,解決客戶用電故障維修難的問題,解除了客戶用電的後顧之懮。通過實施“三法一站一延伸”,促進了電力服務管理變革和企業效益提高,解決了供電服務領域中深層次矛盾,得到了政府與客戶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