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癌癥父親』為了『腦癱兒子』:我要活著
2012-06-17 14:47:35 來源: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李志洋

  生活報訊 15日12時,哈爾濱市殘疾人托養培訓中心的學生陸續被家長接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個身材消瘦的父親和身邊身材魁梧的兒子在人群中那樣搶眼。“和老師說再見。”父親輕聲提醒兒子,“老-師-再-見。”兒子一字一頓地重復,一邊揮動著右手,做出再見的手勢,1米75的他臉上卻滿是童稚的笑容,就如同一名幼兒園的小朋友。“老師都誇洋洋了,說洋洋這周會疊被子了,洋洋可要繼續努力呀!”65歲的爸爸接過32歲兒子的背包,輕輕牽起兒子的手,臉上始終洋溢著寵愛小寶寶般的微笑。受到表揚的兒子認真點點頭。這個在外人看來有些辛酸的畫面,卻是65歲李遠(化名)分外珍惜的場景,被查出胃癌後,他最愛做的事,就是接兒子回家,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都要親自來接兒子,而“腦癱兒子”也是他最好的藥,“我牽掛他,就得盡最大努力活著。”

  照顧腦癱兒子

  三十年

  “雖然兒子患上腦癱,但當父母的總不能拋棄他吧。這些年我沒睡過一個安穩覺,但這是我的責任,誰讓我是他爸爸呢,我是孩子的依靠。”

  眼前面容憔悴身體消瘦的李遠,年輕時當過飛行員,退伍後在哈市一家國企給領導開車。雖然生活說不上富裕,但日子卻過得幸福安逸。兒子李志洋兩歲後,還是不會說話、不會站立,李遠夫婦抱著軟綿綿的兒子來到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為“大腦先天性發育不全”。醫生解釋說,這其實就是“腦癱”。聽到這一結果,李遠夫婦欲哭無淚。他們無法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只要在電視上看到治療腦癱的廣告,他和愛人就會打電話詢問。“北京、上海、天津,大大小小醫院我們去過幾十家,哈市各大醫院的神經科幾乎沒有人不認識我兒子的。”李遠說。

  兒子的患病,徹底打亂了他們原本的生活。為了照顧生病的兒子,妻子選擇了下崗回家全天候照顧孩子,而各種治療費用就像一個無底洞,李遠的工資根本維持不了家庭生活,無奈之下,他辭職搞起了運輸。為了多賺錢,他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在路上跑,甚至春節也不休息。有醫生告訴他,腦癱兒經過精心護理,情況會有所好轉,至於好轉到哪種程度就很難說了。為了讓兒子病情有好轉,自認為力氣比妻子大的李遠學會了按摩、推拿,無論白天工作多辛苦,每天晚上李遠都會給兒子按摩一個小時,這一按就是三十年。

  因為李志洋的生活不能自理,從洗臉、刷牙到洗腳、穿鞋,甚至吃飯、喝水都需要幫忙,面對體重已達到80多公斤的兒子,妻子已力不從心,李遠就成了兒子的貼身侍衛,每晚都和兒子睡在一張床上,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幾乎沒睡過一個踏實覺。

  患癌癥後送兒子學自理

  “我是他爸爸,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照顧他,可我死後別人能這樣照顧他嗎,這不是一天兩天,這是幾十年呀,我真的放心不下呀!只有他能自己照顧自己了,我纔能閉上眼睛。”

  “不努力賺錢不行呀,兒子治病需要錢,還得為孩子的將來打算,得給他留一筆生活費呀!”這曾是李遠對妻子說的最多的話,一向自認為身體倍兒棒的他扛了三十年後終於扛不住了,過度勞累侵蝕了他的健康。2009年,李遠被查出患有胃癌,並且癌細胞出現了擴散。三年來,李遠做了三次大手術,五十多公分的刀口貫穿他的腹部,和記者聊了不到十分鍾,他就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一會兒,一句話也經常因為喘氣被打斷成幾節。雖然當天最高氣溫纔二十攝氏度,坐在學校的大院裡,汗水還是不時順著他斑白的雙鬢淌下……

  父親表達愛意總不如母親那般直接與溫情,在孩子心中,父親高大偉岸,是孩子的守護神,可守護神倒了,沒法自立的孩子怎麼辦?“我不害怕死,可我死了,那個腦癱的孩子怎麼辦?他媽媽患有嚴重的心髒病,還有高血壓,眼看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我們不能陪兒子一輩子,我們得讓他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呀!可孩子在父母跟前依賴慣了,這樣怎麼能行呀?”躺在病床上,李遠想的最多的還是腦癱兒子的未來。

  2010年幾經輾轉,李遠找到了哈市殘疾人托養培訓指導中心的方東海主任。“我們中心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智力殘疾人,對於像李志洋這樣連拉尿都無法自理的腦癱患者,我們以前沒收治過,而且這孩子都30歲了,已經過了最佳的訓練期,效果如何我們心裡也沒底,可他爸爸的一再請求讓我們很感動,我也是一位父親,能體會到父親對孩子的愛,所以我們破例答應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他。”方主任介紹說。

  然而,從來沒走出家門的李志洋剛開始的培訓生活很不順利,來中心的第一天,他就大哭著不肯進教室,沒了父母全天候的照顧,他帶的五條褲子全都被拉尿弄髒了……可是這期間沒有人嫌棄過他,沒有人放棄過努力,不懂不會就一點點兒教,慢慢學,一學期後李遠終於不用再擔心李志洋拉褲子了。以前李志洋很少說話,偶爾能吐出“嗯”、“啊”這樣的單個字音,現在他可以說出“老師好”“老師再見”這樣的短句子,而且學會了疊被子、掃地。

  陪兒子是最大的幸福

  “為了給孩子治病,我曾拼命工作,現在我只要活著,每天還能看到孩子,就很快樂,很知足了。沒事時,我就領著他散步,我就想多陪陪我的洋洋。”

  談起自己的病情,李遠說今年春節後進行的第三次大手術效果比較理想,他坦言一直是心中的信念支橕著他和病魔做斗爭。每次治療前,我心裡就一遍遍默念:“我一定要好好配合治療,好好活著,我的任務還沒完成,腦癱的兒子還不能自立,我千萬不能倒下去!”正是這樣的信念,三年來讓李遠一次次闖過了鬼門關。“三年中三次大手術,每次平安地從手術室回到病房,真切地感受到陽光打在臉上,我就慶幸自己的生命又能多延續一段。感謝上天知道我的心事,不忍收我去,我在心裡默默祈禱,我那腦癱的兒子能再多學些生存的本領,快點,再快點。”李遠語調平靜,可眼圈卻微微發紅。

  記者問他為何不采取化療,他說怕病情快速惡化,而且化療後身子弱,沒法照顧腦癱的兒子。采訪結束時,李遠不肯和兒子合影,只肯留下和兒子的背影,他說李志洋還有個小六歲的弟弟,弟弟處了女朋友,他怕女方家長看到報道,會影響了小兒子的姻緣,所以一再懇請記者使用化名。“咱也不是故意瞞什麼,就是想讓他們有一個接受的過程”,說這些話時,一位父親的用心良苦一展無餘。

  記者手記

  采訪中,記者一直糾結於該不該將這樣一些沈重的故事呈現在父親節這樣一個溫馨的日子,因為每個父親提起孩子的疾病都不禁熱淚盈眶,不僅因為所付出的辛苦,更是因為無法把握的未來;不想走近他們的身邊,因為每個孩子在面對記者鏡頭時都笑容燦爛,卻讓記者覺得陣陣酸楚。最後還是托養培訓中心老師的話打消了記者的顧慮,多讓正常的孩子了解一下這些不幸的孩子吧,看看他們,聽聽他們的故事,一定不會有那麼多孩子與父母拌幾句嘴就選擇離家出走,甚至遇到一點點兒挫折就選擇輕生。於是記者拿起筆,讓更多人感受父親之愛的偉大時,也更珍惜擁有的健康與親情,這也是父親節呈現此稿的初衷。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