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小學教師辦公室一角

廢棄的校捨一角與身後商品房形成鮮明的對比
生活報6月20日訊 19日,連續下了幾天雨後終於放晴了,在肇東市東發鄉第一中學的“危房”教室上課的初三學生小雪(化名)也松了口氣,因為她擔心,如果再下雨,漏雨的教室會塌。一道之隔的東發中心小學學生小亮(化名)坐在“教室”裡,雖沒有小雪那樣的擔心,但所謂的教室只是借來的住宅樓商服,外邊沒有操場,出門就是大道,很不安全。小亮說,他非常懷念以前的學校,盡管它非常破舊。
去年3月,肇東市東發鄉中心小學、第一中學以及東發鄉政府同時被列入危房改造規劃。按照規劃,拆掉中心小學,在第一中學原址建樓,包括教學樓、宿捨樓以及食堂等,集中全鄉的中小學學生,實行封閉式管理。東發鄉政府與中心小學相連,此處開發建設商服住宅。當時1200名學生分三處借讀,鄉裡承諾年底還建教學樓。去年年底,中心小學原址建起8棟住宅樓,東發鄉政府的4層辦公大樓也拔地而起,但至今學生們卻依然過著“借讀生活”。
鄉政府和校捨同時列入危房改造規劃
在沒有被列入危房改造規劃之前,東發鄉中心小學和第一中學僅一道之隔。如今,中心小學被拆掉,第一中學的危房依在,部分學生還在裡面上課。
按照肇東市東發鄉教委辦主任尹德河的說法,去年3月份,由於中心小學和第一中學年久失修,被市裡列入危房改造規劃,同時被列入規劃的還有東發鄉政府。
當時對新建教學樓的規劃是:拆掉中心小學,在第一中學原址建樓房,包括教學樓、宿捨樓和食堂等,新校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即容納全鄉所有中小學生,實行封閉式管理。
很快,中心小學的校捨連同鄉政府同時被拆。500餘名小學生先是被安置在廢棄的鄉養老院。對於第一中學的700餘名學生,鄉裡決定一部分留在危房中尚安全一點的教室上課,另一部分分流在距鄉所在地較遠的原黑山小學校捨上課。
小學生兩年換了兩次“校捨”
在學生和家長看來,新建教學樓無疑是件好事,所以暫時“借讀”帶來的不便並沒有影響他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一位中心小學的學生家長說,廢棄的養老院空間顯然不能和原來的學校相比,學生上課時非常擁擠,“去年11月,聽說養老院要賣了,但新教學樓連個影都沒有。我們便試著打聽,但他們總說快了。”
與此同時,在中心小學和鄉政府原址,“東發新城”小區8棟住宅樓拔地而起。此時,鄉政府與開發商協調,免費提供一層商服當教室用。至此,500餘名小學生第二次“搬家”。
對於“商服教室”(家長的稱謂),家長們更加擔心,“出了教室就是大道,連個院牆和校門都沒有。我們擔心孩子的安全啊!”
19日,記者來到“東發新城”小區6號樓一樓門市,15間門市已被改成了教室,門前是馬路,為了區分學校和住宅小區,學校借用了小區3個特大號清潔桶擺在馬路中央,以此限制車輛進入。此外,每間教室的門都敞著,孩子們上課時的一舉一動,路人盡收眼底。當然,馬路上的人來人往也難逃過那些溜號孩子的眼睛。
相對於中心小學幾易校捨,第一中學的學生們則正處在危險之中。19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已經被認定為危房的校捨,外面窗戶上的玻璃幾乎沒有幾塊是完整的,室內的天棚也幾乎露天。教師的木門千瘡百孔,“前幾天下連天雨,教室裡漏雨嚴重,我真擔心破舊的教室說不上啥時候就塌了。”一位學生家長對記者說,“冬天孩子在教室裡穿羽絨服都凍得直哆嗦。”
鄉教委:施工圖沒出來 鄉政府:資金缺口大
承諾當年就建成教學樓,如今卻遲遲不開工,到底卡在哪兒了呢?
最先接受記者采訪的東發鄉教委辦主任尹德河的說法是:當時鄉裡出頭參與了對新教學樓面積、班級設置等規劃。肇東市規劃局也已經批了,定的調子是抓緊設計,抓緊建設。工程效果圖出來了,但施工圖沒出來,至於什麼時候開建,他並不清楚。而東發鄉副鄉長鄒警吾則給出了另外一種說法:按照規劃,新的綜合教學樓大概需要近2000萬元,由於資金缺口大,所以導致拖延到現在。開發商承諾捐贈300萬元,今年暑期肯定開建,即使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也要開工。爭取年底教學樓的主體完工,明年春季學生就能到新校捨上課。
教學樓還沒影 政府辦公樓卻建起來了
采訪中,一些家長告訴記者一個細節,去年同樣列入危房改造計劃的鄉政府的4層辦公大樓在當年年底拔地而起,如今正在進行內部裝飾,很快就能竣工。
家長們對此非常不解:全社會都在說重視教育,可同樣是還建,為啥“政府”先行“教育”滯後?
19日,記者來到鄉政府新辦公樓門前,一棟4層樓的樓體顯得非常氣魄,工人正在施工,“很快就可以進人了。”一位工人說。
針對家長的質疑,鄒警吾解釋說,當時鄉政府與中心小學的校捨是連著的,政府辦公地點的面積大約1萬平方米,中心小學是8000平方米,鄉政府與開發商置換,開發商在異地為政府建一棟大約價值500萬元的辦公樓。
記者提出:既然資金缺口大,為何不把建政府辦公樓的資金投到教學樓的建設中?包括中心小學的土地出讓金,以及開發商答應捐贈的300萬元,這些資金差不多當年就可以開工建設了,為啥沒開工一直等到現在呢?鄒警吾說,去年以為能夠把建學校的這些資金一步籌措到位,沒想到由於一些具體原因,資金出現了大的缺口,所以拖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