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用職業忠誠構築大美大愛的道德基石
2012-06-21 10:24: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用職業忠誠構築大美大愛的道德基石

  省委黨校教授 劉瑞華

省委黨校教授劉瑞華。東北網記者 李倩 攝

  “最美”群體在當下中國成熱捧明星,既是社會對道德產生焦慮的真實反射也是社會對道德指引的現實需求,大美大愛是“最美”群體用生命完成的對人性善良的守望,彰顯著代表這個時代的生動的民族精神,書寫著體現這個時代的華彩的生命價值,詮釋著證明這個時代的神聖的職業忠誠,標注出記憶這個時代的莊嚴的道德高度,匯聚成一股穿越時代的道德力量。

  職業忠誠是永恆的道德高地標尺

  職業忠誠是指人們對職業使命產生敬畏而形成的職業價值觀。具體包括對職業社會價值源自內心的認同和尊重,對職業社會責任的忠誠和信仰,對職業專業品質精益求精的追求,對職業規范的恪守和職業崗位的堅持等等。職業忠誠是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產生的基礎,是社會道德力量的動力源泉,是增加社會財富、提昇社會成員幸福感和歸屬感、促進社會和諧的保障。一個對自己的職業懷揣敬畏的職業人可以為職業目標付出他的全部纔智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最美”的他們正是這樣的一群人。古往今來,縱觀社會時代的變遷,總需要道德的燈塔照亮前方的道路,英雄人物總是走在時代的前端,社會對英雄人物的推崇不僅源於對英雄故事本身的感動,英雄人物同時承載著教化社會、道德示范的時代使命和責任,英雄事跡在不同時代被賦予不同的時代元素,不變的是對職業忠誠的傳承,職業忠誠本身也成為英雄故事的道德高地標尺。2000多年前的孟子雲:“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孔子亦雲:“利,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利而取義者也”。孟子和孔子為他們的時代構築起捨生、捨利而取義的生命意義的道德高地。司馬遷在送友人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構築起超越時代為大眾利益而死重於泰山的生命價值道德高地,這句名言同樣成為共產黨人踐行自己使命的道德堅守。一個社會當作家對文字產生敬畏,當教師對講臺產生敬畏,當工人和農民對工廠和土地產生敬畏,纔有了具有道德力量的文字以滋養心靈,有了具有道德力量的教育以教化人們,有了具有道德力量的工業和農業以滿足社會繁衍生息。在我們身邊,不是沒有出現過好典型,有時往往由於對典型過度的宣傳,人為拔高事跡,虛假到令普通群眾可望而不可及,丟失了先進典型的本來面目,結果使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打了折扣。“最美”的美在於他們的平凡,在於他們的英雄壯舉更是一種善舉,是對職業的本能堅守,所以纔在平凡的真實中見偉大。每個人都可以這樣自問:張麗莉、吳斌、高鐵成都是和我們一樣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普通人,我們是否能在千鈞一發的時刻還堅守在崗位上,為自己的職責竭盡全力?職業忠誠鑄就心靈大愛,綻放出人性大美,大美大愛是龍江精神之魂。

  職業忠誠缺失導致社會道德失衡

  當人類有了第一次社會分工,就有了社會職業的明確定位,專業化分工成為社會進步的一項標志,分工細化讓社會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社會對職業的管理從自發走向自覺,一部社會文明史就是一部社會道德史。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經濟改善了社會的物質文明也挑戰著社會的精神文明,人們享受著市場繁榮帶來的物質的豐裕,也接受著當前社會面臨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的挑戰。挑戰之一:對政府官員職業道德的挑戰。官德不僅包括公德也包括私德,梁啟超在《新民說》中表述,“私德外推即為公德”,說明私德與公德互為表裡。關於公德,我國《公務員法》中明確規定:公務員有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模范遵守社會公德的義務。關於私德,更多的地方政府把傳統道德列入培訓並考評內容。盡管如此,近年頻繁上演的權利尋租官員腐敗事件到媒體曝光毒奶粉、毒膠囊、毒饅頭事件中的官員不作為盡顯官德失衡及職業忠誠的淪喪。挑戰之二:對企業家商業倫理道德的挑戰。企業的發展止於人而立於德,企業家逐利的動機與社會對企業家的制度約束之間是一場博弈,佔上風往往是商業利益,企業家道德約束的弱化與商業倫理的誠信缺失帶來的直接後果是交易成本過高,極大損害了消費者利益。挑戰之三:對社會公眾的公德的挑戰。廣東佛山街頭慘死的小悅悅、江西南昌火車前無人扶起的跌倒老漢、哈醫大一死三傷的醫患矛盾糾紛讓社會對道德底線失守產生恐懼。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明在談及“老人倒地無人攙扶”現象時表示:“這絕不是中國人的道德觀,扶老攜幼、扶危濟困是中國人不容置疑的價值判斷”。人們不禁要問:從官德職業忠誠到社會公眾道德底線都出現了另人詬病批評的社會積弊,原因在哪裡?不能不說官德的失范是企業家商道的失衡及社會公眾道德滑坡的催化劑,當官德權力缺少制約、商德監督機制弱化、社會公眾公德缺少時代道德示范時,社會道德體系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就產生了,對職業使命的扭曲、責任的漠視、操守的放棄和規則的踐踏便隨之出現了。

  德國的奔馳汽車美譽世界源自德國汽車產業工人對職業專業品質的執著追求,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培養出奔馳車產業工人之日就是造出奔馳車同樣質量的中國汽車之時。德國汽車品質的背後是德國汽車產業工人對崗位責任的忠誠,是一個產業對民族精神的信仰,是一個民族對道德高地的堅守。

  職業忠誠匯集成社會道德正能量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於2001年,其中有:“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有人說,最美教師張麗莉就是新時期的雷鋒,就是新時期的歐陽海,也有人說她就是新時期的向秀麗。作為社會職業體系中的一名普通成員,她的事跡社會反響如此之大原因何在?首先,她的事跡為社會道德滑坡起到警醒和止損作用,起到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主任陳立旭在自己的博客中寫到:“人們對道德是有需求的,人心總是向善,善舉播散開來,人們自然就凝聚起來。”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有遠大的精神追求,一定有強大的道德力量,魯迅先生稱這樣的一群人是“國家的脊梁”。其次,她為社會道德體系建設注入了時代元素,提供了職業忠誠的價值規范。龍江黑土地曾孕育過無數的英雄人物,那些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中的英雄人物成為黑土地上的人們永遠的記憶,大美大愛是當代英雄人物“最美”群體刷新的道德高地標尺。第三,她的事跡為大美大愛龍江精神的提煉注入了靈魂。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瑛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民群眾的心靈也因為有了道德的駐留纔得到安定,有了道德社會纔會穩定發展,這是關系民生的大問題。”大美大愛的龍江需要張麗莉這樣“最美”的群體,她用行動告訴我們:無論身處何方,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只要心裡堅守著一份責任和善良,履行著平凡的職業忠誠,人類便可以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中到達道德高地。

責任編輯:代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