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典型報道面臨的挑戰 ——談“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報道
黑龍江大學教授 鄭亞楠
|
毫無疑問,“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報道屬於典型報道,而典型報道是我國新聞傳媒業獨有的新聞體裁和報道形式。建國後,我國的新聞媒體塑造了大量的典型形象,如五十年代的黃繼光、王崇倫、郝建秀;六十年代的雷鋒、焦裕祿、王進喜;改革開放後的張華、蔣築英、張海迪以及九十年代的徐虎、李素麗、孔繁森等。他們不僅當時在社會各個階層中引起轟動,而且影響一直持續到此後的幾代人,直至今天他們的名字還在作為某種精神的代稱。然而,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典型報道無論從數量還是影響兩個方面都出現了衰減的情況。到了新世紀,除了《感動中國》(2003年創辦),很難再有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因此,當“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報道出來後,能否回應典型報道所面臨的挑戰?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其傳播效果來回答這一問題。
一、人們的反響。
盡管衡量傳播效果的標准有很多,但傳播對象、受眾自身的屬性是衡量傳播效果的重要標准。為此,我們選取了四類媒介反響進行比對,第一類:微博。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第二類:主流媒體。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東北網。第三類:商業網站。浪、搜狐、百度。第四類:論壇。天涯論壇。
其一、從關注度上看,無論傳統媒體還是社會性媒體,人們對張麗莉報道的關注都佔有絕對優勢,尤其從事件發生到第二十天這一時間段。
1.百度
2.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網和民意中國網,對全國31個省(區、市)10216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2.4%的受訪者表示正在關注“最美女教師”張麗莉事件。
3. 41家媒體正在關注該事件(共184篇報道)

其二、從關注點上看,無論是主流媒體的受眾還是社會性媒體的粉絲,人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1、新浪微博

2、騰訊微博


2、百度。
轉載率排行榜前三名。

二、這些反響說明了什麼?
其一、草根階層的閃光點是典型報道的魅力所在。
“一個老師救學生被撞傷”,5月8日晚,當佳木斯一個QQ群發出了這樣帖子後,立即被具有新聞敏感的報紙記者所捕捉。這是張莉麗報道的源頭。它完全可以說明,“最美女教師”的普通,但就因為這種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纔徹底打動了人們,纔激發了人們持續關注的熱情,普通人身上並普通的品質最能調動人們的認同感。正因此,以往一些被拔高的沒有缺點的模式化的典型人物不再受到公眾的青睞。這也符合新聞傳播的規律,因為群體歸屬感和群體規范會促使受眾在接觸媒介時具有選擇性,尤其是對於媒介報道的內容及其觀點進行有意識的篩選。
其二、社會價值觀的多元決定了人們對典型報道認識的多元。
這幾年典型報道式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價值取向與多元社會價值觀的矛盾。典型報道的價值取向在於以崇高精神為追求取向,弘揚積極向上的、理想的、英雄主義的高尚精神,號召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風氣。而現實社會的多元性,包括“後情感主義”(即情感不再激動、愛情不再神聖、忠誠不再崇高、正義不再感人。惡搞、反諷、玩世不恭、憤世嫉俗正在消解理想和英雄)的出現都對典型報道帶來了衝擊。因此,人們對最美女教師張莉麗的關注點首先是救助進程、捐款數額;緊接著是國家的肯定、認可、獎勵;此外,還關心事故原因、背景、判決結果;還有與張莉麗身份相關的編制、醫保問題。如果說前一項是人之常情的話,後面幾項均與公共政策相關。可見,現階段典型報道的傳播效果是多元的而不是單一的。傳播技巧上如果僅采取單一的議程設置進行報道勢必滿足不了受眾的需求,解答不了受眾的疑惑。
其三、典型報道的性質是媒介化政治傳播。
媒介化政治傳播已經在當今的民主政治和公共生活中佔據了核心地位,它不僅提供給人們或好或壞的消息,還以感同身受或麻木不仁的立場為人們提供觀察社會事件的多重角度。在政府的管理活動和公眾對於社會以及社會的認知中,媒介化政治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信息及信息來源的多樣性;各種議題和主題出現的頻率;與政治相關的信息發布模式,其中包括發布信息的深度和細節的多寡,是否借用小報或娛樂化的手法,以及客觀敘述、分析和意識形態等的運用;在信息框架中,寬泛的社會認同與有限的個人認同之間的平衡;公眾如何對待從媒體中獲取的政治信息並予以反饋。很顯然,典型報道的性質屬於媒介化政治傳播,它的重心在於通過公共輿論促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作為輿論平臺,起到政策決策者了解民意的作用。在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報道中,人們感受到了社會各界對張麗莉老師關注與支持的氛圍,無數網友轉發張麗莉老師的病情並為她加油打氣;救護車凌晨抵達哈爾濱時,道路一側百餘輛出租車和私家車整齊地排成一列,向張麗莉老師鳴笛致敬;捐款救助行為一直在持續(愛心基金已達千萬)……對此,民意調查顯示,素不相識的人們的這些做法,讓他們感到“大多數人依舊內心向善”;48.8%的人表示這些陌生人使他們“對整個社會更有信心”; 43.6%的人覺得“以後做好人好事更有底氣”;還有30.5%的人相信“國人心中自有善惡是非觀”。排在前三位的是“值得尊敬”(51.6%)、“感動”(51.5%)與“溫暖”(43.8%)。“給力”(22.9%)、“偉大”(21.4%)、“可愛”(16.1%)等。(引自中青在線的讀者調查)這一切都表明,典型報道作為媒介化政治傳播的典型呈現,由它而起的公共政策的出臺決定了它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因此,典型報道既要讓受眾感知所報道人物的人格魅力,也要關注與典型人物有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比如,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報道中人們所期待的英雄保障機制問題等。可見,典型人物的精神品質,公共政策的完善與進步是媒介化政治傳播的宗旨,是媒介化政治傳播重塑公共輿論的基礎。
基於以上分析,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報道不僅為時代貢獻了一個可敬可佩的80後勇敢青年形象,也為典型報道的突破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