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發展為了林區人民——樺南林業局開展"三創"活動紀實
2012-06-30 21:54:26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工業物流園區開倉納糧一個月儲存糧食4萬噸。
樺南林業局局長侯緒?榮獲省“十佳公僕”稱號。
全國唯一在運行的森林小火車。

  東北網6月30日訊 大山深處,築就一方創業熱土;蒼茫林海,崛起一座生態小鎮。

  昔日,林業先輩“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把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信念深深植入森工人的血脈;如今,樺林人與時俱進,務實創新,圍繞“創業、創新、創優,爭當森工發展先鋒”主題實踐活動,科學發展的步伐鏗鏘有力。三年來,該局新建超億元的項目6個(其中:2012年3個),6個項目預計2012年年末實現銷售收入198200萬元(2011年林區產值完成67960萬元)初步實現了林區經濟社會的二次創業的目標,促進了林區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兩黑”產業迅猛崛起,工業園區集聚財富,“樺南速度”改善民生——數載奮進,氣象一新!困境中崛起的樺南林業局風生水起、溢彩流光,讓世人刮目相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樺林人以“三創”活動為內在動力,繼往開來,開拓進取,續寫著騰飛發展、追求卓越的新篇章。

省森工總局及合江林管局領導在樺南林業局調研。

  按照總局黨委“四八四三”發展戰略和建設大森工、新森工的宏偉目標和林業局實施二次創業加快經濟轉型的工作措施,為深入開展好"三創"活動,加快林區二次創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樺南林業局的發展史上,貧窮落後一度令樺林人抬不起頭。從1985年步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困境,到1996年,虧損額高達1650萬元,全局累計拖欠職工工資48個月3400萬元。

  發展,只爭朝夕。"讓樺南林業局更快的發展起來,富裕起來,和諧起來",這是樺南林業局一班人面對全局3萬多群眾的莊嚴承諾。堅定實施"以人為本,以法為綱,效益為先"的企業經營方針,在"三創"活動中探索實踐的紅旗支部創建工作,為承諾轉化為乾部的紮實行動做出了保障。

  在全局范圍內首先深入開展了"學江浙、促發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通過組織部分乾部到江浙經濟發達地區考察學習並召開報告會介紹考察感想體會,組織全局黨員乾部圍繞學習總局管理局有關領導同志關於"三創"活動的講話、指示精神,以及局長侯緒?所撰寫的《樺南——永遠在創業的路上》的文章開展思想大討論活動。同時開辦"三創"活動在樺林電視專欄節目,創辦"三創"活動簡報,建設了宣傳標語一條街,宣傳畫廊一條街,建設局史展覽館,為二次創業積極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全局黨員乾部的思想迅速統一到了總局黨委"四八四三"發展戰略和建設大森工、新森工的宏偉目標和我局實施二次創業加快經濟轉型的工作措施上來,為深入開展好"三創"活動,加快林區二次創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建設中的七星峰登山棧道。

  創建活動綜合運用工作目標考核、民主測評、日常考察、綜合評價等方法,對班子和乾部進行量化考核、定性評價。紅旗支部創建工作拓展了"三創"活動的內涵,全面激發了乾部乾事創業的熱情和內在動力。

  由於可采木材資源銳減,林業經濟的"獨木"支橕難以為繼。2009年以來,樺南林業局大力發展非林非木替代產業,著力於經濟轉軌、產業轉型,集中力量向以煤炭和土地為主的"兩黑"產業進軍,闖出了一條具有樺南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拉動了林區運輸業和商、飲、服產業的發展,安置職工就業1600人。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引資企業經濟總量佔林區經濟總量的80%,實現林區產業產值翻兩番的目標,推進林區經濟轉軌和產業轉型。

樺南林業局“借船出海”招商引資。

  2009年以來,樺南林業局把原來僅作為多種經營項目的煤炭產業,確定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強力推進,現已形成產業化、規模化。2011年,樺南煤炭總產量實現27萬噸,完成計劃的180%,實現利潤2686萬元。煤炭的產量、銷售收入、銷售利潤分別比2008年翻了一番多。

  新建了年生產能力90萬噸的洗煤廠和煤泥型煤廠,增加了附加值,消滅了原字號。為將煤炭產業做大做強,打造百萬噸全省森工系統煤炭基地奠定了基礎。

  作為全省森工系統的"獨生子"產業,樺南林業局煤炭產業經濟效益現已遠超過林業產業,已成為該局龍頭產業。

  要帶動其他非林非木替代產業發展,力爭在較短時間內,申請木材全面禁伐,保護生態資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向"黑土地"要效益,是放下伐木刀的林區人尋覓到的又一條產業突圍之路。在樺南局,農業成為發展非林非木替代產業的又一主導產業。

  樺南林業局現有土地30餘萬畝,面積相當於一個中型農場的規模。近年來,林業局大力進行中低產田改造,招聘和培訓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加大旱改水力度,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了單一大豆種植結構,現林業局已成為綠色大豆、水稻、紫蘇、白瓜等的種植基地。

  林業局職工居興金是紫蘇種植大戶。他成立的合作社是樺南局職工轉變觀念的一個縮影。如今全局紫蘇種植面積已發展到4萬畝,形成了紫蘇油、紫蘇米、紫蘇葉系列加工體系,建成為黑龍江省紫蘇之鄉,全省最大的紫蘇種植、加工基地。如今,樺南的紫蘇產品已遠銷國內外,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牌產品。

  樺南林業局還通過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重點推廣大豆"旱、窄、密"栽培、白(角)瓜地膜覆蓋、玉米通透栽培、水稻旱育稀植、測土配方施肥、配方除草等六項新技術。2011年,土地完成收入3785萬元,完成利潤3107萬元,實現了企業增收、職工致富的目標。


  要想在新的經濟環境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還需要以不斷創新的理念和拼搏精神去領先潮流。三年來,林業局實現招商引資總額17.9億元,有力地推進了林區經濟轉型和產業轉軌

  創新是林區振興之魂,也是發展動力之源。利用廢棄的貯木場,建起三江地區最大的糧食集散地;憑借秀麗的自然風光,打造七星峰紅色生態旅游。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創新探索中不斷湧現,樺林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廣——

  在競相發展的時代大潮中,樺南林業局領導班子意識到,要想在新的經濟環境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還需要以不斷創新的理念去領先潮流。

  林業局利用國鐵木材專用線的地緣優勢,規劃設計了以糧食倉儲物流為主的工業園區,從木材加工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

  2010年,工業園區引進了大連連王集團,投資3.6億元,成立了鑫海陽經貿發展有限公司,建成了佔地11萬平方米的糧食倉儲物流基地,興建了兩個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的糧食倉儲罩棚,日乾燥糧食800噸的兩個乾燥塔。初步形成了年倉儲物流糧食20萬噸以上,收購糧食輻射半徑150公裡的生產規模,連續兩年收購糧食10萬餘噸。

  糧食倉儲物流基地建成後,林業局有的放矢,繼續尋找糧食加工鏈式對接合作企業。2011年,大連豐特糧食經貿有限公司投資4.6億元,新建了年加工糙米15萬噸的糙米加工廠,還組建了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的七星泉營養米業有限公司,以樺南林業局七星峰國家森林公園的七星泉為品牌生產綠色食品標識的營養米。

  林業局還謀劃依托充足的糧食資源,適時建設膨化飼料、米糠油和大米精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物流園區建成後,樺南林區將以園區為龍頭,實行訂單農業和"糧食銀行",形成農業產業鏈,促使農業二產、三產同步發展。園區的建立還將帶動周邊村鎮和墾區糧豆的流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三年來,樺南林業局實現招商引資總額17.9億元,有力地推進了林區經濟轉型和產業轉軌。其中,煤炭產業已形成包括采掘、洗煤、煤泥制造型煤、煤矸石制磚、風化煤加工腐植酸復合肥的產業鏈,將生產的原煤全部"吃乾榨淨",其中僅洗出精煤一項就可實現每噸增值200元。

  當前,樺南林業局的工業物流園區在三江地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從今年開始,樺南林業局將在此基礎上,繼續實施"借船出海"發展戰略,通過大力招商引資,開發建設南側鐵路沿線物流基地,力爭3年內打造全省最大的工業物流園區。

  七星峰紅色旅游風景內的七星砬子,被譽為“三江第一峰”,是當年抗聯第十一軍的兵工廠、被服廠和學校的所在地。今年,林業局做出了開發建設紅色生態旅游的決定,規劃了七星湖游樂園、森林小火車、林果飄香園、棧道、滑雪場、冷水魚養殖、觀光農業等項目,把七星峰沿線打造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拉動餐飲、家庭旅館、運輸、旅游業的發展,成為綠色無污染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民生的極大改善不僅使職工群眾安居樂業,而且使調離人員紛紛回流,縣域和周邊農村的居民也爭相到林城入住和創業。如今的樺南林區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一派繁榮、和諧景象

  創優是林區騰飛之道,也是發展的更高要求。“從一點一滴做起,為職工群眾服好務”。秉承這一執政理念,樺南林業局黨政一班人從職工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大力實施利民工程。

  三年來,林業局新建棚改住宅和商業開發樓總面積62萬平方米,是三年前樓房建築面積的8.9倍。完成棚改總面積42萬平方米,讓棚戶區佔85%的局址徹底"消滅"了平房,5608戶居民喜遷新居。

  棚改工作受到群眾熱烈擁護,實現了拆遷全程的“無事故、無上訪、無訴訟”,而且還“快”字當頭,還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當年搬遷、當年建設、當年竣工、當年回遷”的“樺南速度”。

  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讓人們看到了林區美好的未來;一條條拓寬整潔的街道,堅定了人們建設好家鄉的信心。一座嶄新的生態小城鎮在林海中悄然崛起。

  林業局始終把發展民生作為第一要務,三年來,投入資金6.6億元實施了重大民生工程20餘項,林區人民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昇級改造了局址全部主乾道,建設了人行步道,安裝了路燈;投資新建了高標准的職工醫院,並對山上所有的衛生所進行了提檔昇級;為中學和小學分別新建了一棟綜合實驗樓和教學樓;新建了2.6萬平方米的生態文化廣場,結束了林區建局以來無廣場的歷史;對城鎮和山上林場自來水全部改造,使百姓吃上了放心水;整合新建了局址集中供熱網,還降低了取暖費標准;建起了高標准的社區綜合活動室,豐富了職工群眾文化體育生活;在建局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是,每年年底都為在崗職工增開兩個月的績效工資……

  民生的極大改善不僅使職工群眾安居樂業,而且使調離的企業人員紛紛回流,縣域和周邊農村的居民也爭相到林城入住和創業,林區一派繁榮、和諧景象。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通過實施生態優化昇級,樺南林區的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

  2010年,樺南林業局在森工系統率先打響生態移民攻堅戰,完成了七星、先鋒、大肚川三個林場所530戶職工向局址和中心林場的遷移、撤並任務。既遏制了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又快速提高生態移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林業局還建設成了佔地390畝的森林公園,這個環境優美的天然氧吧已成為三江地區最大的休閑、健身、娛樂樂園。

  林業局注重培育彰顯"軟實力"的優秀文化。在這裡,有裝修一新的林業局職工俱樂部,可同時容納348人在這裡舉辦文藝演出等活動。組建企業文聯,出版了《林海回聲》雜志,著力挖掘企業文化內涵,形成最具親和力的、最佳創新力的局級黨政班子團隊,凝聚了最具戰斗力、最強執行力的職工團隊;也激發出"與時俱進、務實創新、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樺林精神"。展望未來,林業局將繼續以三創活動為載體,按照總局黨委和管理局黨委的戰略部署,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由目前的三大產業(木材、煤炭、農業)轉為五大經濟支柱(木材、煤炭、農業、工業園區、森林旅游),在完成七星、先鋒兩個林場撤並的基礎上,依托七星峰紅色、生態旅游的優勢,實現七星峰國家森林公園的綜合開發,依托樺南煤炭資源的優勢建設森工百萬噸煤炭基地,為建設現代大森工、新森工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創業、創新、創優”活動中,樺南人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准定位、高質量運作”,把“三創”活動轉化為林區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堅持“政治建局,生態強局、產業富局、人纔興局、文化強局、民本固局”的24字方針,以“三創”為帆,開啟新的航程。展現於美好未來的,將是一個生態環境更加優良、產業實力更加雄厚,城鎮特點更加突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新的樺南林區。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