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和『土地』一起過日子—記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孫新功
2012-06-30 23:25:12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30訊 (通訊員 王月迪)春季,他把最新最實用的技術和市場行情,毫無保留地告訴農民;夏季,不管工作日還是節假日,他走鄉入戶為農民答疑解難;秋季,深入田間地頭進行調研,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冬季,他用自己創造的『傻瓜技術傳授法』,深入淺出地為農民培訓先進技術。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20年來,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孫新功一年四季就這樣忙碌著。

  1992年東北農學院本科畢業後他就衝上了生產第一線,在江西村搞水稻起壟覆膜試驗。由於是小區試驗,只能人工起壟,農戶又忙於插秧,他就自己用鐵鍬一根壟一根壟地堆,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地乾,從早忙到晚,手上磨出了血泡,腰累得直不起來,回到農戶家倒炕便睡,第二天還得去整地、施肥、插秧。春天風大又比較涼,站在水田裡,一見涼風就渾身起疙瘩。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水稻新技術的推廣便使產量品質得到了大的提昇。

  進行技術推廣對農民是利好的事,可是有時農民不買帳,這讓孫新功曾經很委屈,但是心裡裝著農民,委屈便可化成動力。由於表現優秀,上班第二年後,他就開始主持試驗示范頂目。看到很多地方多年沒有換過品種,種子混雜退化十分嚴重,便決定從品種開始下手,引進了新品種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後令他想不到的是一些農民不敢種。為了打消農民的顧慮,他向農民做了保證:如果產量有損失,秋後找我算帳。在他留下電話和姓名時,農民纔勉強接受。到了秋天,看著地裡沈甸甸的稻子迎風搖擺,農民樂得合不上嘴,從那以後,農民都搶著讓孫新功到他們那裡搞品種試驗。

  1996年,他鑽研的水稻缽體旱育苗超稀植人工擺插栽培技術模式,使水稻單產由400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優質品種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2009年,寧安市交給孫新功提昇稻米品質的任務,負責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技術指導和全程監控。生產關鍵環節不能離人,他在村裡一住就是四個月,與農民一同赤腳下田,一同勞作。感冒了,白天堅守在崗位上,晚間休息時纔在村衛生所打點滴,有時忙起來乾脆就停針。半年多下來,寧安的水稻終於達標為綠色有機食品。做為黑龍江省水稻學科帶頭人,孫新功20年來完成省、市試驗示范項目110多項,推廣水稻缽體旱育超稀植栽培等新技術12項,這些技術的推廣每年為寧安市增產糧食5萬多噸,為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他本人也成為牡丹江市區、海林、林口、寧安、穆棱、雙鴨山市區、集賢、寶清、饒河、撫遠等共11個市縣區的水稻首席專家。

  除了在水稻技術上有建樹外,孫新功還進行了多項鑽研。2007年,寧安市決定在推廣中心科研所建立高科技連棟溫室,使蔬菜生產再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組織分工讓他主抓連棟溫室的試驗研究和示范工作。當時主抓水稻項目的他對蔬菜產業不太了解,前期也沒有參與連棟溫室的論證、外出考察和學習,壓力很大。在這關鍵時刻,他想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於是二話沒說,帶領7名年輕技術人員承擔了全部科研項目,展開了植物克隆和無土栽培技術的試驗研究。每天和農民一樣,澆水、施肥、除草,棚內沒土就從外面往裡運,沒有糞肥,就到農戶家去買,常常一身灰塵,一身臭氣。在那段時間裡,苦髒累他都不怕,壓力最大的就是高新技術的失敗,乾了半天不出成果,孫新功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臉上起悶頭兒、嘴裡起大泡,經過一次次試驗,最終獲得了成功,培養出了馬鈴薯和大蒜脫毒克隆苗,種出了一茬又一茬的無土栽培的蔬菜,添補了寧安市科研領域的空白。

  在農業技術推廣的20年來,孫新功常常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各實驗區中間,大風天推著車子走,下雨天渾身被澆透,三伏天皮膚曬得脫皮,不知有多少個節假日不能休息,記不得有多少日子不能和家人團聚。孫新功父親患有腦血栓,可他一年也回不了幾趟家,2002年父親去世時,他都不在身邊,想起這事,錚錚鐵骨的孫新功眼淚就無法控制。多年辛勤付出,迎來榮譽滿懷:四次獲得國家農業部豐收獎,兩次獲農業部水稻拋秧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多次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和科研成果獎,牡丹江市及寧安市優秀共產黨員。如今,開展渤海稻作主題公園建設、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一系列工作又讓孫新功踏上新的征程。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