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我省高考七名高分考生四人家長是老師 學習力更強(圖)
2012-07-01 11:08:37 來源:生活報  作者:高春陽 張清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蔣勝千

  宋雨

  周桐

  生活報7月1日訊 理科狀元蔣勝千的媽媽張樂華是哈醫大藥學院教授;

  理科第二名宋雨的父親宋勝浩是大學物理教師,母親蔣女士也在大學工作;

  理科並列第三名是劉子儀和周桐,劉子儀的父親劉昭瑞是大慶鐵人中學數學教師,母親李秀麗是大慶師范學院數學教授,周桐的父親是哈六中的學年主任、物理教師,母親是哈三中的數學教師。

  2012年高考後,本報對我省高考理科狀元等七名高分考生進行了專訪。記者注意到,這些高分考生中有四人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是教師出身,難道“書香之家”更盛產高分考生嗎?這個話題成為不少學生和家長關注和熱議的焦點。記者經過深入采訪發現,高分考生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而且都喜歡讀書、求知若渴,而這些與他們相似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媽媽是大學老師,從小尊重我的個性和興趣”

  理科狀元蔣勝千:媽媽是位快樂教授

  “能夠站在講臺上給孩子們講課,就感覺到很快樂,而看到孩子們一天天成長、收獲知識,則越來越有幸福感。”我省高考理科狀元蔣勝千的媽媽張樂華是哈醫大藥學院的教授,有人說“師者父母心”,而身為教師的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張樂華認為,作為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多采用順其自然的教育方式。蔣勝千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他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

  “我從不強求孩子去學任何東西,完全憑自願,正是因為他求知欲強,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纔從小學到高中一步步走上了數學競賽的最高舞臺。”張樂華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一家人能夠幸福、快樂,做各自喜歡的事情。

  蔣勝千的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哈爾濱電機廠副總工程師,蔣勝千的成長受到“高知”父母的影響。蔣勝千告訴記者,正是父母每天讀書、寫東西營造的學習型家庭氛圍,讓他從小就對讀書有著強烈的興趣。“在家裡,隨手便能找到書看,有父親電機專業的,有母親化學課程的,還有雜志、名著等。”

  “知識、纔能、閱歷等,只有用心去學習和積累,纔能轉化成自己的寶貴財富。”蔣勝千說,母親對他的影響在於她清楚地知道該如何針對孩子的個性去引導和培養學習興趣,比如他屬於那種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喜歡學習新鮮的知識,最受不了的就是重復乏味的題目,有一次他考試打了95分,因為錯了一道題老師罰他重做一遍,結果他竟打了75分,老師又罰他重做,他打了60多分。“我的媽媽發現後,跟老師進行了溝通,最後老師改變了對我的教育方式,我也一直在以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學習,從來沒有喪失過學習的興趣。”

  在蔣勝千家中采訪時記者看到,他將高中三年用掉的一百多支筆整齊地放在一個盒子裡,這是一種簡單的留念方式,又是他對待學習、生活善於積累的表現。


 

 

  “爸爸是一位較真的物理老師”

  理科第二名宋雨:父親的榜樣力量從小影響我

  全省理科第二名宋雨的父親宋勝浩是一名大學物理老師,母親蔣女士也在大學工作。她的父母是如何從小培養其學習能力的呢?在高考中,宋雨的英語成績為144分,蔣女士以學習這科為例介紹說,她和丈夫學的分別是日語和俄語,宋雨學英語,他們都幫不上忙,但是宋勝浩給女兒列出了學習計劃:每天早晨15分鍾,中午30分鍾背誦單詞和短語。宋雨從小就很聽話,這樣的背誦,她從小學一直堅持到了高中,最後的效果還真不錯。”宋勝浩還會先看一遍宋雨每學期的輔導書,然後選出一本讓女兒專攻,並告訴女兒,在任何知識的學習上,都必須掌握其脈絡和答題的關鍵,所以女兒在做題方面只要求質,而不在意量。”

  宋勝浩是一位較真的物理老師,宋雨在物理和數學的學習上一直受到父親的“關照”。最讓宋雨難忘的是,每次請教父親問題,父親都會引申出一大堆問題給她講解。“比如我在一個關於力學的問題上出了錯,父親會先去翻閱資料,琢磨好如何為我講解後,在隨後的三四天裡為我反復講解,直到我徹底弄懂。”宋雨說。

  宋勝浩告訴記者,因為他們夫妻的職業緣故,看書是他們共同的愛好,在家中休息時他們幾乎是書不離手,受他們影響,女兒也慢慢喜歡上了讀書,不管什麼書拿起來就看。“看書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會促進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還能培養做事紮實、認真的態度。”

  宋雨坦言,父親對她的影響不僅是講解難題時認真的態度,更給了她一種榜樣的力量,這對她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遠的。“父親對待問題認真的態度,對待教學一絲不苟的精神,以及平時勤奮、紮實的作風,都深深地讓我敬佩,也決定了我對待學習的態度。”

  宋雨還有一套獨創的“三背”方法:“語文和英語的知識是需要反復記憶的,要特別注意平時的積累,每個周末要把一周所學的知識背一遍,月末則把一個月來所學的知識復習一遍,考試之前再背一遍,這樣三次下來,知識就牢牢地記在腦子裡了。”


 

 

  “我們的媽媽都是數學老師”

  理科並列第三名劉子儀、周桐:從小看著數學書長大

  我省高考理科並列第三名劉子儀和周桐都考了694分,與分數一樣,他們擁有相同的“書香之家”。劉子儀的父親劉昭瑞是大慶鐵人中學的數學老師,母親李秀麗是大慶師范學院的數學教授;周桐的父親是哈六中的學年主任、物理教師,母親是哈三中的數學老師。用兩人的話說,他們都是從小看著數學書長大的。

  劉昭瑞是一位沈穩、謹慎的數學老師,劉子儀繼承了父親的這種性格,在他年幼時,父母在家裡總是看書、寫東西,安靜的家裡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劉子儀認為,“師者父母心”,父母出於老師的職業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將他也視為學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執著的性格。“我喜歡數學,因為在題海中總會碰到難題,而我就喜歡將它們解出來的感覺。”

  劉子儀進入大慶鐵人中學讀書後,母親傳授給他“十六字口訣”:“上課認真、學習緊跟、題型做全、查缺補漏。”這十六個字讓他認識到高中階段知識的重要性。劉子儀說:“高中的知識能學全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只有注意積累,纔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哈三中的周桐和劉子儀的數學等理科成績十分優異,他們認為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小灶”有關。不過,除了平時做題可以及時求教父母外,他們的父母也只是在學習和生活的大方向上給予他們指導。

  兩個男孩都有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周桐酷愛打籃球,怕耽誤學習,周桐的父親勸他高三的時候不要打了,但周桐有自己的學習計劃,打籃球已成為他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他的父母也就不再操心。周桐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完全讓孩子跟著老師的思路,他們從不乾涉周桐的學習計劃,而是讓他以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去面對每次考試。


 

 

  專家分析:

  教師家庭更懂

  教育規律和方法

  “書香之家”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總裁俞敏洪在哈市進行了一場名為《贏在未來》的家庭教育講座,談到家庭環境和讀書時他說:“請問哈爾濱的父母們,有多少人每天晚上回家不看電視、不上網或者少看電視、少上網,省下時間去認真讀書的?每天晚上認認真真地讀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的書,尤其是在孩子面前讀書的人又有多少呢?在我看到的人中,不超過5%。這樣是不行的,家長們應該了解,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可持續發展,是與讀書密切相關的。”

  高考過後,高分考生如此集中地出自“書香之家”,看上去也許只是偶然現象,而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反映出教師家庭對孩子成長教育起到的作用,進一步說明了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育學專業姜君教授認為,社會、學校、家庭三大因素,都會對孩子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在孩子小的時候,價值判斷、抽象觀念等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因此,教師因為職業因素,肯定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對他們的學習行為習慣及好與壞等價值判斷產生影響。

  “紮實、勤奮等做人做事的品質,更會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一定程度上,多數教師的這種品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同時,在教育資源和條件上,教師的子女也必然會有相應的優勢。姜君說,相比普通人,教師更懂得教育規律和方法,所以教師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可能有著更積極、更進取、更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可以說,“書香之家”在這些高分考生小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培養了他們對知識渴求、好學的精神以及超強的學習能力。“教師更了解現行的教育體系,他們的教育和人文思想更能緊跟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所以他們會對學前、小學階段的孩子產生言傳身教的教育效果。”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