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法治聚焦
搜 索
父騙子進戒毒所後含淚去信 『這是唯一的路,期盼你重新做人』
2012-07-02 08:46:30 來源:生活報  作者:汪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馮婧懿/繪毒毒毒

  生活報7月2日訊 當曾讓自己驕傲的孩子、丈夫(妻子)、父母,因毒品而偏離生活的軌道,一步步滑向無底深淵,你會怎麼辦?

  在省公安廳強制隔離戒毒所,近年來由家屬申請、報警讓吸毒人員來戒毒的逐年增多:2010年上半年約14人、2011年上半年24人、2012年上半年35人……通過采訪這些案例,記者發現每個戒毒者的背後都有一個甚至幾個破碎的家庭,這些家庭與毒品爭搶親人多年,戒毒所可以說是他們最後的希望。如省公安廳隔離戒毒所主任孟曉文所說:“戒毒主要戒的是心癮。”除了藥物治療,戒毒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療,只有在心理治療階段對吸毒者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重塑,他們纔能順利完成社會回歸,纔能回復家人熟悉、盼望的模樣。

  “最起碼,你在這裡能多活幾年”

  今年39歲的何勇,吸毒史已達14年。在沒吸毒之前,何勇吃苦耐勞,雖然只有初中文化,卻幫著父親做工程賺了不少錢,二十出頭就已事業有成,可謂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正因為年少多金,何勇被不良朋友帶上了吸毒之路。“當時覺得處哥們,只有一起吸了,我們之間的友誼纔更進一步。招待朋友,這東西是最高禮節了。”就這樣,何勇越陷越深,等家人發現時,他已沈迷其中,難以自拔。在吸毒成癮的情況下,何勇的第一次婚姻告吹。

  再次結婚後,何勇一度想擺脫毒品,為此,他跑到了很遠的鄉下施工,但仍然有“朋友”三天兩頭找上門。“為招待他們,我就弄一點給他們吸,一年花了一百五六十萬,有時候連飯都不吃,也要弄一點‘冰’。”隨著毒癮加深,何勇的性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吸完毒就興奮,突然想起一個事,半夜起身開車就走,其實根本沒什麼事,就是瞎折騰,我的一臺車,一年能跑十五六萬公裡,都是吸完毒在道上瞎跑的,比出租車跑的還多。”後來,何勇的生活就只剩吸毒了。

  偶爾清醒時,何勇也想過戒毒,“我爸問我,能不能戒?我說能戒,但喝完酒朋友一勸,我就又控制不住,尋思也不差這一次了。”從搖頭丸到冰毒,何勇花光了積蓄,開始拖欠工程材料款,拖欠工人工資,第二次婚姻也毀於毒品。“後期我媽去找我談談,我都沒讓她進屋,當時沒覺得過分,現在一想,我媽都62了,那麼遠跑去勸我,我卻連面兒都沒讓她見。”2011年10月20日,何勇的父母報警,舉報兒子吸毒,在家吸食冰毒的何勇被警方抓捕,當晚他就被送到了戒毒所。

  待在戒毒所,何勇逐漸想通了父母的苦心,“剛開始挺恨他們的,感覺非常悲觀,覺得親情、友情都沒了。後期想明白了,家裡是為了我好,就像我媽說的,‘最起碼,你在這裡能多活幾年。’”

  “你不擺脫毒癮,我活的沒意義了”

  今年35歲的方同,曾是父親的驕傲。作為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他有名有利,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兩個可愛的女兒。他原本對父母也極為孝順,是人人稱道的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可是,自從8年前接觸毒品,方同開始變了,他無心管理公司、無心照顧家庭,時常半年甚至更長時間都不和家人聯系。

  面對兒子的巨變,方父認識到,這都是毒品害的。於是,他找兒子談話,將兒子關在家裡,想盡了辦法,卻始終無法將兒子從毒品的深淵救回。經歷了多年的痛苦與掙紮,出於對兒子的愛和父親的責任,今年4月,年已六十的方父騙出了兒子,將其送到了戒毒所。

  兒子進入戒毒所後,方父含淚給兒子寫了第一封信:“你可能還不理解或在恨我,但你永遠不會理解當父親的第一次騙取兒子的信任,而親自將你送上車的那種揪心之痛……此刻,一向剛強的老爸正躺在沙發上了,百問自己這是怎麼了?我怎麼會如此狠心……可我明白,救兒子這是唯一的路……天地都塌了,你能理解嗎?”

  方同在戒毒所的第17天,方父又寫來第二封信:“今天是你離家的第17天,多麼期盼你健康和笑容滿面地歸來……咱失去的是一個春天,卻可換來無數個更加美好的春天……我說一百萬句也沒有用,只有你從骨子裡認識對與錯、愛與害纔行……兒子,你不擺脫毒癮,我活的沒意義了,這個心你現在能看到嗎?怪老爸,之前因為愛你,總是偏袒你、相信你,你能聽老爸一次嗎?期盼你重新做人,一切從頭來。讓爸和全家人相信你,為你慶賀健康、為你慶賀光明正大地重新做一個好兒子、做一個好父親、做一個有用的好人,期盼……”

  “感謝媽媽,讓我記起正常人的生活”

  “剛進來的一段時間,我不理解她,甚至在她來探望我的時候,還說過‘你不讓我抽,現在給我關起來,等出去以後我就接著抽’。”今年只有29歲的張諾,是被母親送進省公安廳隔離戒毒所的,至今已有三個月的時間。

  漸漸脫離毒品的控制後,張諾終於恢復了一些“思考能力”。“到這裡已經3個月了,現在想想吸毒時的自己,我都嚇著了。我現在很感謝媽媽,不是她把我送來,我想我永遠都想不起遠離毒品的、正常人的生活是什麼滋味。其實,能不能戒毒,最終決定的還是自己。”(文中戒毒人員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