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縣域文物進城藏品驚艷亮相 『每月一縣』首創展覽新模式
2012-07-02 09:57:0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董雲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奪與古阿鄰謀克之印

  黑龍江日報7月2日訊 7月1日,由省博物館全力打造並在全國首創的品牌系列展覽“每月一縣”特展首展——《活力巴彥 文化古城》開幕式,在省博物館陽光大廳內舉行。這一展覽品牌的推出,為我省60多個市縣提供了在省博進行自然、歷史、文化及特色產業等全方位自我展示的平臺,也將讓省內外觀眾在省博這個“濃縮”的展臺上,領略到我省各市縣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1

  文化古城 精彩濃縮

  “每月一縣”首展推出的是巴彥縣。

  對於這個位於哈爾濱市中部偏南的縣城,展覽的前言是這樣深情描述她的:巴彥縣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部偏南,是哈爾濱所轄的近郊縣,古稱巴彥蘇蘇,滿語“bayan susu”,謂“富裕的村莊”之意,俗稱“蘇城”。巴彥作為一座飽經風雨的歷史古城,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閃爍著新石器時代初綻的文明曙光,這裡走出了金代四位皇後,清朝末年的設城建制,奠定了巴彥的發展雛形。在蘇城百年的歷史中,走出了許許多多為中華民族富強獨立而奮斗的巴彥英豪,興教辦學的艱難,殘酷戰爭的炮火成為百年蘇城的縮影;新中國建立至今,因對共和國突出奉獻而著稱的巴彥,由傳統農業縣逐漸演變為新型工業城鎮。在“千年歷史,百年文脈”的光輝中,巴彥人民締造了燦爛的蘇城文化,培養了眾多仁人志士,構建了融合傳統風貌和現代元素的城市環境。諸多成就完美的詮釋了“巴彥蘇蘇”這樣一個動聽的名字。

  走進偌大的展廳,“先民足跡”、“金源故裡”、“百年古城”、“巴彥英豪”和“魅力新城”五部分展示,展品琳琅滿目,豐富多彩,講解詞精美簡潔,一路走來,宛如展開了一幅巴彥由傳統農業縣逐漸演變為新型工業城鎮的漫漫畫卷。

  一位老者觀看後不禁感嘆道,原來只知道巴彥盛產稻米和大豆,是“龍江生豬生產第一縣”,沒想到這裡還出過這麼多的人纔,有這樣厚重的文化底蘊,現在對她有更全面的認識了。

  2

  一次偶遇 一拍即合

  說起“每月一縣”這一全國首創的文博品牌的由來,還有個小插曲。

  今年2月,巴彥縣縣委書記鄧宏圖應邀參加省博舉辦的新春筆會。此間,省博物館館長龐學臣與其聊天,無意間得知有著燦爛文化和深厚底蘊的巴彥縣至今還沒有自己的博物館,導致當地很多有價值的文物展品未見天日。龐學臣不由突發奇想,何不利用省博這樣一個宣傳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地深度挖掘這些市縣的自然、歷史、文化及特色產業等,並輔以省博物館專業的展陳思路及先進的展陳方法進行宣傳。此舉既可豐富省博的展覽,又可幫助各市縣打造一個自己獨具特色的展覽。

  這個點子立即得到了鄧宏圖的贊同,雙方一拍即合。隨後,為了充分展現巴彥縣自然、歷史、人文、資源、文化和發展進程,打造一個高水平的精品特展,省博專門組建專業展覽團隊,數次赴巴彥考察調研,與當地相關人員多次磋商研討展覽內容及展陳形式,數易展覽大綱,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巴彥縣也積極配合,提出初步的布展主題,並向社會廣泛征集文物。

  歷經三個月的精心准備,“每月一縣”特展首展——《活力巴彥 文化古城》終與觀眾見面,以其開創性的展覽新模式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3

  萬千藏品 亮相臺前

  鄧宏圖說,此次展覽使巴彥縣百餘件“蝸居”在文化館裡的藏品,包括很多珍貴文物,從幕後走向臺前。

  如省級文保單位王脖子山遺址群出土的石器、骨器、陶器、銅器、鐵器等遺物。這些遺物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青銅、鐵器時代,器物豐富,文化價值較高。再如戰地記者魏巍贈送給抗美援朝中參加松骨峰戰斗的”活烈士“李玉安的文集,以及表彰李玉安的文件、李玉安所獲證書、獎章等,都是很珍貴的文物,讓觀眾再次重溫了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跡。

  此次展覽共展出巴彥縣180餘件展品,其中包括百餘件文物,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這次特展全面展現了巴彥的歷史文化和現代風貌,在省博展出後,該展覽將回到家鄉巴彥,進駐正在建設中的巴彥縣文體中心,讓當地人民看到自己家鄉的展覽,更好地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人情、風物。

  龐學臣說,“每月一縣”將全面系統地展示我省所轄的某一市縣,使以往常規的宏觀式概述講解地區自然、歷史、文化等的普通展覽方式得以細化,使之成為以市縣為單位的精品特展。通過單獨的特展放大市縣自身特有內涵,讓展覽常看常新,極具觀賞性。這也將使更多的藏品從“倉庫”或小展館走向“大舞臺”,發揮它們最大的價值和作用。如果我省60多個市縣都能走進“每月一縣”的展臺,那麼觀眾將欣賞到數以千萬計的縣域藏品,無疑會大飽眼福。

責任編輯:張雋珊